历史资料:马里亚纳海战

来自舰娘百科
(重定向自马里亚纳大海战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里亚纳大海战双方动线图

马里亚纳海战战历(1944 年 6 月 19-20 日)

一、战役背景: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

  1944 年初,盟军已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主动权。美军采取 "双管齐下" 战略:尼米兹上将指挥中太平洋部队实施 "跳岛战术",麦克阿瑟上将率领西南太平洋部队沿新几内亚 - 菲律宾轴线推进,形成对日本的钳形攻势。

  日本方面,东条英机内阁于 1943 年 9 月提出 "绝对国防圈" 概念,沿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新几内亚岛、荷属东印度群岛及缅甸一线建立防御体系,马里亚纳群岛是该防线的核心。

  • 美军战略目标:

1.占领马里亚纳群岛,为 B-29 轰炸机建立空袭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当时 B-29 仅能从中国西南机场攻击日本九州,无法打击关东工业区);

2.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资源区的海上交通线;

3.配合麦克阿瑟部队,形成对菲律宾群岛的夹击态势;

  • 日军战略应对:

1.加强马里亚纳防务,将其作为 "绝对国防圈" 的关键枢纽;

2.联合舰队总司令丰田副武于 1944 年 5 月 20 日发起 "阿号作战",计划集中海军主力与美军决战,歼灭来袭舰队,扭转战局;

二、双方参战兵力与部署

1. 美军参战兵力(第 5 舰队,斯普鲁恩斯指挥)

  • 第 58 特遣舰队(米切尔指挥):
    • 航母部队:15 艘航母(7 艘舰队航母 + 8 艘轻型航母):

正规航母:企业号、大黄蜂号(Ⅱ)、埃塞克斯号、约克城号(Ⅱ)、列克星敦号(Ⅱ)、胡蜂号(Ⅱ)、碉堡山号;

轻型航母:贝劳伍德号、巴丹号、蒙特雷号、卡博特号、圣哈辛托号、普林斯顿号、兰利号、考佩斯号;

    • 战列舰:7 艘:

南达科他号、华盛顿号、北卡罗来纳号、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印第安纳号、亚拉巴马号;

    • 巡洋舰:25 艘:

重巡洋舰:波士顿号、堪培拉号、巴尔的摩号、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明尼阿波利斯号、威奇托号、旧金山号、新奥尔良号;

轻巡洋舰:奥克兰号、圣胡安号、莫比尔号、圣菲号、比洛克西号、伯明翰号、克利夫兰号、蒙特利尔号、里诺号、圣地亚哥号、文森斯号、休斯顿号、迈阿密号;

    • 驱逐舰:约 90 艘:

已知所属支队驱逐舰:第 1、2、3、4 特遣群各配属 12-14 艘(含法拉古特级、弗莱彻级等);

    • 辅助舰船:

登陆运输舰:含运兵舰、登陆艇若干(支撑塞班岛登陆);

补给舰船:油轮、弹药运输舰(保障舰队持续作战);

    • 舰载机:约 900 架(主要为 F6F"地狱猫" 和 F4U"海盗" 战斗机);
    • 登陆部队:海军陆战队第 2、第 4 师和陆军第 27 师,共约 15 万人,由特纳中将指挥;

2. 日军参战兵力(第一机动舰队,小泽治三郎指挥)

  • 第一机动舰队:
    • 甲队(小泽治三郎亲自率领,核心打击力量)
      • 1.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核心战队):

航空母舰:大凤号(沉没)、翔鹤号(沉没)、瑞鹤号(重伤);

      • 2. 第五战队(重巡洋舰护航战队):

重巡洋舰:妙高号、羽黑号(小泽后期转移至此舰指挥);

      • 3. 第一〇战队(轻巡洋舰 + 驱逐舰警戒战队):

轻巡洋舰:矢矧号(战队旗舰);

第十驱逐队:驱逐舰朝云号;

第十七驱逐队:驱逐舰矶风号、浦风号、雪风号(后因损伤转至第二补给部队);

第六十一驱逐队:驱逐舰初月号、若月号、秋月号、霜月号;

    • 乙队(城岛高次海军少将率领,辅助打击力量)
      • 1. 第二航空战队(辅助航母战队)

航空母舰:隼鹰号(轻伤)、飞鹰号(沉没)、龙凤号(轻伤);

      • 2. 第一战队(战列舰护航战队):

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世界最大战列舰,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 3. 第三战队(战列舰 + 航空巡洋舰战队):

战列舰:长门号;

航空巡洋舰:最上号(兼具巡洋舰火力与航空侦察能力);

      • 4. 第四驱逐队

驱逐舰:野分号、山云号、满潮号;

      • 5. 第二十七驱逐队

驱逐舰:时雨号、浜风号、早霜号、秋霜号;

      • 6.补给 / 辅助舰船

油轮 / 给油舰:速吸号、日荣丸、国洋丸、清洋丸、玄洋丸(沉没)、あずさ丸;

海防舰:满珠号、干珠号、三宅号、第二十二号海防舰;

      • 7.飞机部队

舰载机:约 430 架(主要为零式战斗机、彗星轰炸机和天山鱼雷机);

岸基飞机:马里亚纳群岛约 200 架(由角田觉治指挥的第一航空舰队);

双方策略

  小泽的 "穿梭轰炸" 构想:将舰队部署在美军舰载机打击半径外(约 345 海里),舰载机攻击后不返回航母,直接在马里亚纳机场降落加油装弹,再发起第二轮攻击,从而大幅延长打击范围,抵消美军舰载机数量优势;

  斯普鲁恩斯的防御策略:优先确保塞班岛登陆安全,航母编队不离塞班太远,形成环形防御,战列舰居中保护航母,战斗机前出拦截,防空火力网层层设防;

三、战役详细经过

第一阶段:战前侦察与部署(6 月 11-18 日)

6 月 11 日:美军第 58 特遣舰队开始对马里亚纳群岛实施空袭,压制日军岸基航空力量,为登陆做准备。

6 月 14 日:美军空袭硫磺岛和小笠原群岛的父岛机场,切断马里亚纳与日本本土的空中联系。

6 月 15 日:美军在塞班岛西岸查兰干诺地区登陆(陆战 2 师和 4 师),傍晚占领登陆场

日军守岛部队(约 4.3 万人)由斋藤义次和南云忠一指挥,开始组织抵抗。同日 18:35,美军潜艇 "飞鱼号" 在圣贝纳迪诺海峡发现日军舰队;19:45,"海马号" 在菲律宾苏里高海峡北部也发现日军舰队,斯普鲁恩斯确认日军来援

6 月 16-17 日:斯普鲁恩斯推迟关岛登陆计划,召回攻击硫磺岛的第 1、4 支队,从特纳的登陆舰队抽调 8 艘巡洋舰、21 艘驱逐舰加强第 58 特遣舰队;小泽舰队(9 艘航母及护航舰艇)与 "大和"、"武藏" 战列舰在菲律宾萨马岛以东海域会合,组成庞大打击力量向东进发

6 月 17 日夜,日军舰队完成最后一次海上加油,准备决战

6 月 18 日:斯普鲁恩斯将战役指挥权交给米切尔,第 58 特遣舰队 5 个特遣群(15 艘航母)在塞班岛西侧展开,战列舰居中,航母在外围形成防御圈;小泽舰队继续东进,日军侦察机发现美军舰队位置,但因天色已晚,小泽决定次日早晨发起攻击

第二阶段:"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6 月 19 日)

6 月 19 日,日军四波攻击:

  第一波(8:30-10:00):栗田健男前卫舰队派出 69 架飞机(战斗机 48 架、轰炸机 54 架、鱼雷机 27 架)9:50,美军雷达发现日机,米切尔在 10 分钟内出动 240 架战机拦截(创下舰载机快速动员世界纪录),日机因通信不畅,在目标区域盘旋 10 分钟重新编队,给美军战机争取了爬升至有利高度的时间。F6F 地狱猫利用速度和高度优势俯冲攻击零式,第一轮空战就击落 42 架日机,仅 3-4 架突破防线,一枚炸弹命中 "南达科他号" 战列舰,造成 50 余人伤亡,但未影响战斗力;

  第二波(10:00-11:30):小泽主力甲队派出 128 架飞机,规模最大的一波攻击,美机升空拦截,展开 "空中大屠杀",至少 70 架日机被击落,仅 20 架突破,14 架突破的日机又被战列舰防空火力击落,一架天山鱼雷机撞上 "印第安纳号",但鱼雷未爆炸,6 架彗星轰炸机攻击第 2 支队,两枚近失弹在 "胡蜂号" 和 "碉堡山号" 附近爆炸,两舰轻微受损。此波攻击日军损失 97 架,美军仅损失数架,战场被美军飞行员称为 "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The Great Marianas Turkey Shoot);

  第三波(11:00-13:00):乙队派出 47 架飞机,从北面接近。在距舰队 50 英里处被 40 架美军战机拦截,7 架被击落,少数突破但攻击无效。此波损失最小,40 架返回母舰。

  第四波(13:00-16:00):甲乙两队共派出 82 架飞机,部分日机未找到目标,12 架在飞往罗塔岛途中发现第 2 支队,6 架被击落,6 架投下近失弹,轻微损伤 "胡蜂号" 和 "邦克山号",49 架日机飞往关岛,被美军发现后派出 27 架 F6F 拦截,30 架被击落,19 架降落地面后也被摧毁,此波 82 架仅 9 架能再参战。

潜艇立功:日军航母的噩梦:

  9:00 左右:美军 "大青花鱼号" 潜艇发现小泽旗舰 "大凤号",发射 6 枚鱼雷,一枚命中舰体,虽未造成致命伤,但击穿油管,导致油气泄漏,在舰内积聚;12:00 左右:"棘鳍号" 潜艇潜入日军甲队,发现 "翔鹤号" 正在回收飞机,无法机动规避,其发射 6 枚鱼雷,至少 3 枚命中,"翔鹤号" 立即起火,14:32 沉没,损失舰载机 80 余架;

  15:00 左右:"大凤号" 内部油气浓度过高,因人员操作不慎引发火花,引爆弹药库,发生连环爆炸,小泽被迫转移至 "羽黑号" 巡洋舰,18:28,"大凤号" 沉没,舰上 1650 名官兵随舰殉葬;

  6 月 19 日战斗结果:日军损失:2 艘大型航母("大凤号"、"翔鹤号"),378 架舰载机(出击 430 架,仅 130 架返回),加上马里亚纳岸基飞机损失,总计约 470 架;美军损失:23 架战机,仅 "南达科他号"、"印第安纳号"、"胡蜂号" 和 "碉堡山号" 轻微受损,伤亡约 70 人;

第三阶段:美军反击(6 月 20 日)

  6 月 20 日上午:小泽移乘 "瑞鹤号"(甲队唯一剩余航母),得知前日损失惨重,仅剩约 100 架舰载机可战,美军持续派出侦察机搜索,但直到 15:40 才发现日军舰队位于 275 海里外。

美军决定反击:米切尔权衡利弊,决定冒险发起夜间攻击,即使战机可能面临危险的夜间降落,16:21,第 1、2、3 支队(除掩护战列舰的第 4 支队外)共派出 216 架飞机(98 架战斗机、77 架俯冲轰炸机、52 架鱼雷机)

日军仓皇撤退:小泽发现美机来袭,下令舰队向西北高速逃离,抛弃补给船队,18:40,美机首先攻击日军补给舰队,击沉 2 艘油轮("玄洋丸" 和 "清洋丸")

随后攻击日军航母编队:"飞鹰号" 被一枚鱼雷命中,引发大火,2 小时后沉没,"瑞鹤号"、"隼鹰号"、"龙凤号"、"千代田号" 及战列舰 "榛名号"、重巡洋舰 "摩耶号" 均被炸弹击中,多处受损,其中 "瑞鹤号" 伤势较重,一度下令弃船(后修复),此波攻击日军损失 65 架飞机,美军损失 20 架。

美军返航悲剧:20:45,美机在夜色中返回舰队,因燃油耗尽、通讯混乱,降落过程异常艰难,米切尔下令整个舰队打开照明,航母探照灯直射天空,驱逐舰发射照明弹,但仍有 80 架飞机坠毁,49 名飞行员丧生(比空战损失还多)。

战役结束:21:40,丰田副武向小泽下达脱离接触命令,小泽中止 "阿号作战",全速撤退,美军因驱逐舰彻夜搜救落水飞行员,未继续追击,马里亚纳海战正式结束。

四、战役结果与损失对比

  • 日军损失:

1.沉没:3 艘航母("大凤号"、"翔鹤号"、"飞鹰号"),2 艘油轮

2.受伤:4 艘航母("瑞鹤号"、"隼鹰号"、"龙凤号"、"千代田号"),1 艘战列舰("榛名号"),1 艘重巡洋舰("摩耶号")

3.飞机:损失约 600 架(包括舰载机和岸基飞机)

4.人员:约 3000 人阵亡(仅 "大凤号" 就有 1650 人)

  • 美军损失:

1.受伤:4 艘军舰("南达科他号" 战列舰、"印第安纳号" 战列舰、"胡蜂号" 和 "碉堡山号" 航母)

2.飞机:123 架(空战损失 23 架,夜间降落损失 80 架,其他操作损失 20 架)

3.人员:109 人阵亡(空战 27 人,夜间降落 49 人,军舰受损 33 人)

五、战役深远影响

1. 对日本的影响:

(1)"绝对国防圈" 崩溃:马里亚纳群岛失守,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 B-29 轰炸机打击范围内,东京、大阪等工业中心岌岌可危;

(2)海军航空兵覆灭:损失几乎所有舰载机和精英飞行员,航空母舰部队名存实亡,4 个月后的莱特湾海战中,日军航母只能作为诱饵,最终被全歼;

(3)东条内阁倒台:战役失败直接导致东条英机辞去首相职务,日本战争指导层震动;

(4)战略被动加剧:失去西太平洋制海权,东南亚资源通道被切断,战争潜力大幅削弱;

2. 对美国的影响:

(1)太平洋战场主动权巩固:一举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为后续菲律宾、冲绳战役铺平道路;

(2)B-29 战略轰炸基地:获得马里亚纳群岛,B-29 可直接空袭日本本土,加速日本工业和战争意志崩溃;

(3)航母战术成熟:验证了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作战模式的有效性,确立了现代海战基本样式;

(4)与麦克阿瑟部队形成夹击:为菲律宾战役创造有利条件,加速战争进程;

六、胜败关键因素分析

1. 日军失败原因:

(1)飞行员素质断崖式下滑:精英在中途岛、瓜岛等战役中损失殆尽,新手训练不足,技术拙劣,无法发挥零式战机性能优势;

(2)装备技术落后:零式战机已被 F6F 全面超越,防空火力与雷达系统远逊美军,VT 近炸引信让日军飞机成了 "活靶子";

(3)"穿梭轰炸" 战术缺陷:依赖的马里亚纳机场已被美军严重破坏,无法支持战机中转,计划彻底失败;

(4)情报与指挥失误:小泽误判美军实力,过度依赖岸基航空支援,且未掌握角田航空队实际损失情况,导致战略误判;

(5)潜艇防御薄弱:大型航母水线以下防御不足,被美军潜艇轻易击沉两艘主力航母,战局急转直下;

2. 美军胜利因素:

(1)技术装备全面优势:F6F 地狱猫和 F4U 海盗战机性能超越零式,VT 近炸引信使防空效率提升数倍,先进雷达系统提供早期预警;

(2)飞行员质量优势: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战术运用灵活,空中格斗能力远超日军新手飞行员;

(3)防御战术完美:斯普鲁恩斯的保守战术确保了塞班登陆安全,米切尔的快速反应和空中拦截战术成效显著;

(4)潜艇部队立功:"大青花鱼号" 和 "棘鳍号" 精准打击,一举击沉日军两艘核心航母,是战役转折点;

(5)工业与后勤优势:美国强大的工业产能确保装备和人员补充,而日本已是强弩之末,无法弥补巨大损失;

七、战役历史地位

  马里亚纳海战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对决,标志着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彻底覆灭和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转折。此役后,日本海军一蹶不振,被迫转入防御,最终在莱特湾海战中遭遇灭顶之灾。而美军则借此战巩固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为最终击败日本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当时美军飞行员的感叹:"这哪是海战,分明是一场猎火鸡大赛!" 这场一边倒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争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战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