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可以在 贡献者社区 中了解更新进度或提出建议
游戏豆知识/史实背景篇
本条目是以《舰队Collection》游戏内所出现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史实资料作出的中立性、通俗性说明。并不能确保所描述内容与历史情况完全吻合和完整。
旧日本帝国军用舰艇
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十九条,“军舰”是指属于一国武装部队、具备辨别军舰国籍的外部标志、由该国政府正式委任并名列相应的现役名册或类似名册的军官指挥和配备有服从正规武装部队纪律的船员的船舶。
然而,旧日本海军采用了其独自的定义:凡悬挂有“菊花御纹”的舰艇——即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水上机母舰、潜水母舰、海防舰等等——才被视为“军舰”。不过严格来说,自昭和17年起的定义修改后,海防舰亦被排除在“舰艇”之外。包括“军舰”在内的所有战斗舰艇被统称为“舰艇”(日文:艦艇),而国际法意义上的“军舰”则称为“舰船”(日文:艦船)。
由于这种定义差异,一些形式上并非军舰的舰只(如驱逐舰、潜艇等)在称谓与待遇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它们的指挥官不称“舰长”(日文:艦長),而仅称“长”(日文:長)。“舰长”的军衔通常为大佐或中佐;而在驱逐舰或潜艇上,“长”的军衔则为中佐或少佐,比“舰长”低一级。至于“舰队司令”,其军衔为大佐,与“舰长”相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旧日本海军在外交或作战中曾以此轻视他国的驱逐舰,或试图以“这不是军舰而是舰艇”之类的说法来钻国际法的空子。这只是一种用于帝国海军内部管理与编制区分的“军舰籍”概念。在日本的“军舰一览表”等图录中,驱逐舰等舰种依然被完整地记载其中。以及,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将“多个驱逐舰视为一个作战单元”的观念并不罕见。例如美军的基本最小作战单位同样是由三至四艘驱逐舰组成的“驱逐群”。
旧日本帝国军舰命名法
1905年4月,旧日本帝国海军制定了以下的标准来命名舰种。
| 舰种 | 命名基准 | 示例 | 备注 |
|---|---|---|---|
| 战列舰 | 古代令制国[1] | 长门、大和等 | 「扶桑」为日本古国名;「金刚」最初设计为战列巡洋舰 |
| 航空母舰 | 空中飞翔的祥瑞动物 | 翔鹤、大凤、瑞凤等 | 1943年后有用山岳名,如「葛城」;赤城最初设计为战列巡洋舰,加贺最初设计为战列舰 |
| 一等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 (重巡洋舰) |
山岳名[2] | 高雄、羽黑等 | 最上级、利根级为了规避条约[3],采用二等巡洋舰命名方式 |
| 二等巡洋舰 (轻巡洋舰) (防护巡洋舰) |
河流名[4] | 阿武隈、鬼怒等 | |
| 练习巡洋舰 | 神社名 | 香取、鹿岛等 | |
| 一等驱逐舰(1000t~) | 气象相关词汇 | 吹雪、萩风、时雨等 | 1943年后,命名标准变更为甲型(阳炎级、夕云级)、乙型(秋月级)、丙型(岛风)、丁型(护航量产) |
| 二等驱逐舰(600~1000t) | 植物名 | 若竹等 | 目前为止,舰队Collection未实装此种舰船。1943年6月4日以后,与一等驱逐舰里的丁型共通 |
| 潜水艇 | 根据排水流量分等级+编号 | 伊58、吕500等 | 伊(1000吨以上)、吕(500~1000吨)、波(500吨以下) |
| 海防舰 | 岛、岛屿或列岛名 | 占守、择捉等 | 战争末期建造的海防舰使用编号命名。搭载了柴油引擎的丙型(第1号型海防舰)为奇数,搭载了蒸汽轮机的丁型(第2号型海防舰)则为偶数 |
| 其他辅助舰艇 | 岛屿、海角、海峡,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曾用做过舰艇的名字 | 明石、伊良湖等 |
在上述命名标准正式确立之前,日本海军的舰名缺乏统一规范,可谓极为混乱、毫无规律。以早期战舰为例,当时的命名形式五花八门:
- 以山名命名的,如“富士”“三笠”
- 以河流命名的,如“初濑”(自奈良县流入大阪湾的“大和川”上游部分的别称)
- 以日本的美称命名的,如“八岛”“敷岛”“扶桑”
- 取自和歌的,如“朝日”(引自本居宣长的和歌「敷島のやまと心を人問はば朝日ににほふ山ざくら花」,其中“敷島”也是前例日本的美称)
- 以神宫之名命名的,如“香取”“鹿岛”
- 继续沿用俘获前的舰名的,如“镇远”
在帝国海军创设之初,从幕府海军或各藩继承来的舰艇沿用原有舰名,而对新购入的舰船,由海军卿(后来的海军大臣)选定舰名并呈报太政大臣,再由其转呈天皇裁定。然而,由海军卿在没有任何标准的情况下随意选名显然存在诸多不便。因此,明治7年(1874年)8月,海军大辅(次官)川村纯义通过太政大臣向天皇上奏命名基准草案,并于同月31日获得裁允。当时所确定的命名标准为以下四项:
- 与本邦有关的名称,包括旧称(如大阪旧称“浪速”)、美称(如“秋津洲”“扶桑”)、別称(如开声岳的别称“海门”)等
- 名山大川
- 旧国名
- 著名人物名
此后,自1885年12月起,随着内阁制度的建立,命名流程改为由海军大臣选定若干候补舰名,经侍从长转奏天皇裁定。此方式成为基本模式。
但随着海军规模的扩大,小型舰艇数量剧增,若每艘都需天皇裁定命名,手续将极其繁琐。因此,1897年3月22日,水雷艇的命名权首先被委任给海军大臣(后来新出现的舰种“驱逐舰”也被归入此类)。1905年8月1日,又制定了战列舰以令制国名命名,一等巡洋舰以山岳名命名的标准;同时还规定了特殊情况下沿用或使用特定名称的例外条款,即不使用三年内战沉或因事故沉没的舰艇,也不使用行政区划名。
1921年1月14日,除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以外的所有舰船命名一律委任海军大臣。1933年12月19日,航空母舰命名标准确立,而后航母也被列为需天皇裁定命名的舰种。自此,天皇直接裁定命名的舰种仅限于战列舰、一等巡洋舰与航空母舰。因此严格来说,前述的命名规则中除开这三类,其他舰种的命名基准只是海军省内部的“约定俗成”罢了。
另外,在早期阶段,“著名人物名”原本也被列为候选命名类别,因此理论上本可以出现诸如“楠木正成”或“日本尊”等舰名。但据说当时的明治天皇本人认为,将伟人的姓名赋予“有可能沉没”的军舰是一种失礼之举(因为沉没之时便是“污名”),因此对此持否定态度。周围官员也因此从未将此类名称列为候选。于是舰名中从未真正采用过“著名人物名”这一类别。
至于被缴获的舰艇,原则上需要按照以上标准更名。如在日俄战争中日方缴获的两艘驱逐舰“果敢”号与“暴怒”号,被分别改称“山彦”“文月”。历史上唯一的例外,是缴获的战舰名本就为汉字,在获得明治天皇的批准后直接以原舰名登记。因此,在某些虚构军事小说中所见的“用汉字音译外来的舰名”(类似把Telephone译做“德律风”的行为),在现实中是绝无可能出现的。
军舰分类变迁史
以下根据时间顺序列出日本海军的舰种分类变迁。
- 1871年11月5日:设立军舰,按照乘员数量分为一至七等。
- 1873年5月17日:设立运输船:按照排水量分为四至七等。
- 1890年8月12日:废除旧舰种,设立五个新舰种:
- 第一种:能够经受战斗航海任务的军舰;
- 第二种:水雷艇;
- 第三种:不能经受战斗航海任务的军舰;
- 第四种:运输船、拖船、小型蒸汽船;
- 第五种:仓库船、货船、其他船只。
- 1896年4月1日:废除旧舰种,设立新舰种:
- 第一种:能够经受战斗航海任务的军舰;
- 第二种:不能经受战斗航海任务,但可以执行日常任务航行的军舰;
- 另有水雷艇及杂役船只两类。
- 1898年3月21日:废除旧舰种,制订《海军军舰及水雷艇类别标准》:
- 设立战舰,排水量大于1万吨者为一等战舰,小于者为二等战舰;
- 设立巡洋舰,排水量大于7000吨者为一等,3500吨至7000吨者为二等,小于3500吨者为三等;
- 设立炮舰,排水量大于1000吨者为一等,小于者为二等;
- 设立一至三等海防舰、通报舰、水雷母舰、一至四等水雷艇、水雷艇驱逐舰。
- 1900年6月22日:废止旧标准,制订新《海军舰艇类别标准》。水雷艇驱逐舰改名为驱逐舰。
- 1905年1月23日:设立潜水艇。
- 1905年12月12日:设立运输船、医院船、工作船;废除战舰等级划分。
- 1912年8月28日:大幅度改订:
- 设立战列巡洋舰;
- 改设一至三等驱逐舰,排水量大于1000吨者为一等,600吨至1000吨者为二等,小于600吨者为三等;
- 炮舰等级划分指标从排水量1000吨降至800吨;
- 废除三等巡洋舰、三等四等水雷艇、三等海防舰、通报舰、水雷母舰;
- 1934年5月31日:巡洋舰改为以主炮口径大于15.5厘米者为一等,小于者为二等。
旧日本帝国军用飞行器
军用飞行器的制式命名与代号,是两套互不干扰的系统。
简单来说,制式命名是只有在一装备通过审定,被正式列装采用时,才会赋予的名称。多用于军方文件、装备台账、正式命令、编制表等正式文书。
而“代号”通常在装备具有制式命名前便已出现,是技术或工程管理层面的识别符号。多用于设计图纸、实验报告、生产计划、研发沟通中。它不具备行政意义,也与装备是否制式化无关。更类似于研发语境下的识别代码。
在具体介绍命名法与代号编码规范之前,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一种名为“神武天皇即位纪元”的纪年法。
皇纪
神武天皇即位纪元(日文: 神武天皇即位紀元,じんむてんのうそくいきげん),略作“皇纪”。是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以系谱上被认为是日本首位天皇的神武天皇即位之年作为元年的日本纪年法。该纪年制度制定于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并于次年(1873年)开始施行。
皇纪元年相当于公元前660年。即,只要在公元纪年上加上660,所得的数字即为皇纪年份。如:公元1940年—皇纪2600年。
| 式 | 皇纪 | 公历 | 昭和 |
|---|---|---|---|
| 九一式 | 2591年 | 1931年 | 昭和6年 |
| 九四式 | 2594年 | 1934年 | 昭和9年 |
| 九六式 | 2596年 | 1936年 | 昭和11年 |
| 九七式 | 2597年 | 1937年 | 昭和12年 |
| 九八式 | 2598年 | 1938年 | 昭和13年 |
| 九九式 | 2599年 | 1939年 | 昭和14年 |
| 零式 | 2600年 | 1940年 | 昭和15年 |
| 二式 | 2602年 | 1942年 | 昭和17年 |
| 三式 | 2603年 | 1943年 | 昭和18年 |
由于昭和时期的日本军用武器命名采用了皇纪,因此了解这一纪年法,就能大致推知武器被采用的年代。例如:
- 九一式彻甲弹(91—皇纪2591年—公元1931年)
- 九九式舰爆(99—皇纪2599年—公元1939年)
- 零式舰战21型(00—皇纪2600年—公元1940年)
- 二式大艇(02—皇纪2602年—公元1942年)
- 三式水中探信仪(03—皇纪2603年—公元1943年)
可以注意到,以皇纪法制式命名的装备并不仅限于飞行器。以及,虽然正式写法是汉字,但海军有时也会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写,如“99舰爆”“97舰攻”等,这样的写法并不算错误。但“零式”从未被写作“0式”。陆军也不曾使用阿拉伯数字。
代号
旧日本帝国海军使用类似美国海军的代号系统。基本构成为,“机种代号”+“机种相关计划编号”+“设计厂商代号”+“第几号修改型”构成的四位代码。比如水上战斗机强风的代号是N1K1,其中N代表水上战斗机,1指水上战斗机的第一次开发计划,K指川西航空机研制,最后的1指原型机。如遇机体改修而导致“用途变更”的情况,会加上横杠与新机种代号,如自强风改造而来的局地战斗机紫电的代号就是N1K1-J。至于更小幅度的改修,会在此后加上英文小写字母,如紫电一一型甲(N1K1-Ja)。
其中比较容易误解的是第二位,即所谓“计划编号”。
“开发计划”指的是由海军航空本部发出的正式“试制要求书”,即新一代舰战、舰攻、侦察机等的研发指令。计划编号则指的是该类用途机种下第几次正式立项的制式开发任务。因此,不同的机种计划编号各自独立计数。针对一次开发计划,不同设计厂商会给出不同设计方案与试制机。研发成功的装备经制式化列装后,才会获得正式的制式命名。
然而,历史上存在譬如二式水战(Nakajima A6M2-N)这一类设计商(三菱重工)与生产商(中岛)不同的情况。这是因为在主设计商与设计案被决定后,其他设计商很可能成为该设计的分包生产商与后期改造商。二式水战由中岛飞机改造零式舰战而来,因此在代号上既在前加上了“Nakajima”,也在后加上了“-N”指代水战。但也有因此而更换设计厂商代号的情况,如海军航空技术厂的试制明星(D3Y)便是由爱知航空机的九九式舰爆(D3A)经木制化改造发展而来。
此外,因技术测试等原因自海外引入的机体,会以“X”替代计划编号,也会采用另一套海外厂商的代号。如1935年购入的格鲁曼复座战斗机(FF-2)即以AXG1作为代号。某些特殊任务用机也会在计划编号位上使用“X”,例如特别攻击机“樱花”的代号MXY7,零式战斗机的地面诱饵机MXY9等。
|
|
|
海军军用飞行器命名法
1872~1928年
1928年前,日本海军对飞机的命名方式采用年号命名法。例如1924年(大正13年)正式采用的“一三式舰上攻击机”,其“一三”指大正13年。这一命名法并不局限于海军航空器,如“三八式步枪”(明治38年制式化)、“三年式机枪”(大正3年制式化)等。旧日本帝国的制式武器多直接采用年号纪年作为型号年份。
命名规则为:【年号年份的末尾一/二位】+【式】+【机种名称】
年号命名法到1928年正式采用的“三式”截止(即昭和3年,如中岛A1N三式舰上战斗机)。又因为昭和元年少了12月25日~12月31日,因此并没有昭和时期的“一式”。而皇纪2602年(1942年)后皇纪命名法不再适用于海军航空器,所以也没有皇纪的“三式”航空器。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其实同时存在两个以“二式”命名航空器的年份。一个是昭和2年(1927年),另一个则是皇纪2602年(1942年)。
1929~1942年
大正时代仅持续了15年。进入昭和后,若继续使用年号纪年,型号年份便会与大正时期的武器重复;而若改用公历纪年,又会与明治后期制式化的武器重叠。于是,军方便采用了皇纪。
1929年后,日本海军按皇纪最后两位数或一位数,根据飞机入役的时间决定飞机的年代型号。例如,“九七式舰上攻击机”中的“九七”,即表示其于皇纪2597年(公元1937年)正式被采用的舰上攻击机。相似的,这种命名方式不仅适用于海军,也同样适用于陆军及其他兵器。例如,三式通常弹就是在皇纪2603年(公元1943年)制式化的弹种。
命名规则为:【皇纪年份的末尾一/二位】+【式】+【机种名称】
这一命名法自皇纪2589年(1929年)的“八九式”始,至皇纪2602年(1942年)的“二式”止。至于零式战斗机、零式水上侦察机等的“零式”,则是因为正式采用时恰好为皇纪2600年(1940年),因此该年正式采用的机体都冠上“零式”之名。然而,在皇纪2600年制式化的陆军飞机并未使用“零式”的称呼,而是采用了“一〇〇式”(如“一〇〇式司令部侦察机”等)。“一〇〇”在陆军中被读作“ひゃく”,而在海军中则被读作“ひとまるまる”。可以理解为用中文读前者为“百式”,后者为“一零零式”的区别。
从1931年起,日本海军给每一种新设计的飞机,不论是设计计划和试验机,都按昭和年代(即1926年裕仁天皇即位的年号)末位加以“试”字作为内部使用的编号。例如,零式舰载战斗机在1937年设计,当年是昭和12年,所以又称“十二试舰载战斗机”。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战终。因此如并未使用皇纪命名的“彗星”和“天山”等机型,在试作阶段仍曾使用过“十三试舰上轰炸机”与“十四试舰上攻击机”这样的内部称呼。
30年代后期,为了描述飞机的改型,日本海军在飞机型号后又增加了改型描述码。大幅度改修时,会在“式”后面加上“号”;而倘若是小幅改良,则会在“机种名称”后加上“型”。例如“九六式二号舰上战斗机二型”的意思就是“九六式舰上战斗机的第二次大改修后的第二号小改修型”。
1943年~战终
海军自1943年(皇纪2603年)起,便废止了使用皇纪纪年的命名飞机方式。据称出于某种保密的考量,海军认为如果继续使用皇纪纪年,盟军就会把这些飞机整理为“TYPE-XX”的编号体系;但若使用汉字名称,则会让盟军更难搞清楚。因此,类似紫电改二,彗星,天山以及后续的飞机便不再以“XX式”的编号命名。
具体来说,从“月光”这一机种开始,海军军用飞行器的正式名称变更为“物体(现象)名”的形式,命名基准依照机种区分。
| 机种 | 标准 | 例子 | 备注 |
|---|---|---|---|
| 甲战(制空战斗机) | 风 | 强风、烈风等 | |
| 乙战(局地战斗机) | 雷电 | 紫电、震电等 | |
| 丙战(夜间战斗机) | 光 | 月光、极光等 | |
| 爆击机 | 星 | 彗星、明星等 | 海军中,爆击机一般指能够进行俯冲轰炸的机型 |
| 攻击机 | 山 | 天山、深山等 | 海军中,攻击机一般指能够进行鱼雷攻击的机型 |
| 侦察机 | 云 | 瑞云、彩云等 | |
| 哨戒机 | 海洋 | 东海、大洋等 | |
| 运输机 | 天空 | 晴空、苍空等 | |
| 练习机 | 草木 | 红叶、白菊等 | |
| 特殊攻击机 | 花 | 菊花、樱花等 |
舰上攻击机“流星”是一个特例。该机型原本是将舰上攻击机与爆击机两种用途合并后的综合机种,因此在分类上被归为舰上攻击机,但在命名标准上却依照舰上爆击机的规则执行。与之类似的双用途机种还有陆上轰炸机“银河”。虽然“银河”一名取自天体,但未含“星”字。这是因为原先它被作为轰炸机开发,后才追加了鱼雷搭载能力。
顺带一提,同时期日本帝国陆军使用的“隼”(一式战)、“飞燕”(三式战)、“疾风”(四式战)等,几乎都是脱胎自非官方的“昵称”,并非制式名称。这些昵称往往来源于公开征集或部队、民众投稿,经陆军批准后成为官方使用的“爱称”。而海军所使用的上述规则得到的命名,均是被官方正式认可的制式名称。
至于改修机型,1942年后,不再使用“号”,改以两位数字的“型”作为称呼。两位数字中的第一位代表机体改修,第二位则是发动机变更。另外小幅改良则在“型”后面加上“甲、乙、丙”以做区别。例如“零式舰上战斗机五二型丙”,就是“零式舰上战斗机的第五次机体改修,第二次发动机改修,并又经三次小幅改修”的机种。
陆军军用飞行器命名法
(待完善)
机种代号—命名对照表
舰上战斗机
| 型号代号 | 制式命名 / 计划名 | 研制商 | 状态 | 列装时间 |
|---|---|---|---|---|
| A1N | 三式舰上战斗机 | 中岛 | 正式列装 | 1929年(昭和4年) |
| A2N | 九〇式舰上战斗机 | 中岛 | 正式列装 | 1932年(昭和7年) |
| A3M / A3N[1] | 七试舰上战斗机 | 三菱(A3M) 中岛(A3N) |
仅试作 | 未列装 |
| A4N | 九五式舰上战斗机 | 中岛 | 正式列装 | 1936年(昭和11年) |
| A5M | 九六式舰上战斗机 | 三菱 | 正式列装 | 1937年(昭和12年) |
| A6M | 零式舰上战斗机 | 三菱 | 正式列装 | 1940年(昭和15年) |
| A7M | 试制烈风 | 三菱 | 仅试作 | 未列装 |
| - | 二十试甲战斗机 / 陆风 | - | 仅计划 | 未列装 |
- ↑ 代号“A3N1”的九〇式复座练习战斗机由“A2N”改型得来,不属于七试。
舰上攻击机
| 型号代号 | 制式命名 / 计划名 | 研制商 | 状态 | 列装时间 |
|---|---|---|---|---|
| B1M | 一三式舰上攻击机 | 三菱 | 正式列装 | 1924年(大正13年) |
| B2M | 八九式舰上攻击机 | 三菱 | 正式列装 | 1932年(昭和7年) |
| B3Y | 九二式舰上攻击机 | 横须贺 | 正式列装 | 1933年(昭和8年) |
| - | 七试舰上攻击机 | 三菱,中岛,爱知 | 仅试作 | 均未列装 |
| B4M / B4N | 九试舰上攻击机[1] | 三菱(B4M) 中岛(B4N) |
仅试作 | 未列装 |
| B4Y | 九六式舰上攻击机 | 横须贺 | 正式列装 | 1937年(昭和12年) |
| B5M | 九七式二号舰上攻击机 | 三菱 | 正式列装 | 1938年(昭和13年) |
| B5N | 九七式一号/三号舰上攻击机[2] | 中岛 | 正式列装 | 1938年(昭和13年) |
| B6N | 天山 | 中岛 | 正式列装 | 1943年(昭和18年) |
| B7A | 流星 | 爱知 | 正式列装 | 1944年(昭和19年) |
舰上爆击机
| 型号代号 | 制式命名 / 计划名 | 研制商 | 状态 | 列装时间 |
|---|---|---|---|---|
| D1A1 | 九四式舰上爆击机 | 爱知 | 正式列装 | 1935年(昭和10年) |
| D1A2 | 九六式舰上爆击机 | 爱知 | 正式列装 | 1937年(昭和12年) |
| D2N / D2Y | 八试特殊爆击机 | 中岛(D2N) 横须贺(D2Y) |
仅试作 | 均未列装 |
| D3A | 九九式舰上爆击机 | 爱知 | 正式列装 | 1940年(昭和15年) |
| D4Y | 彗星 | 横须贺 | 正式列装 | 1943年(昭和18年) |
| D5Y | 明星改[1] | 横须贺 | 仅试作 | 未列装 |
- ↑ 试作明星代号为D3Y1-K,自九九式舰爆改来作为教练机使用。而D5Y为自D3Y2-K改装而来的特殊攻击机。
舰娘所使用术语
参阅 词汇收录篇
舰娘中出现地名
战舰
- 长门——古代令制国的长门国,今山口县西部
- 陆奥——古代令制国的陆奥国,今青森+岩手+宫城+福岛四县
- 扶桑——古代日本的别称之一
- 山城——古代令制国的山城国,今京都府南部
- 伊势——古代令制国的伊势国,今三重县大部
- 日向——古代令制国的日向国,今宫崎县大部
- 大和——古代令制国的大和国,今奈良县大部
- 武藏——古代令制国的武藏国,今埼玉+东京+神奈川县东部
- 金刚——金刚山,位于奈良县-大坂府
- 比叡——比叡山,位于京都府-滋贺县
- 榛名——榛名山,位于群马县
- 雾岛——雾岛山,位于宫崎县-鹿儿岛县
航母&飞机母舰
- 赤城——赤城山,位于群马县
- 加贺——古代令制国的加贺国,今石川县南部
- 苍龙——祥瑞动物,青龙的别名
- 飞龙——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翔鹤——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瑞鹤——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大凤——祥瑞动物,凤凰的别名
- 云龙——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天城——天城山,位于静冈县
- 葛城——一般认为是大和葛城山,位于奈良县-大坂府。另有伊豆葛城山,位于天城山西北;金刚山古名也叫葛城山
- 凤翔——祥瑞动物,字面意思。原名龙飞,合起来就是“龙飞凤翔”
- 龙骧——祥瑞动物,意为昂首之龙
- 祥凤——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瑞凤——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龙凤——祥瑞动物,字面意思
- 千岁——汉字词汇,来源于“千岁鹤万年龟”
- 千代田——千代田城,皇居江户城的别名
- 飞鹰——字面意思
- 隼鹰——字面意思
- 秋津洲——古代日本的别称之一,或本州岛的别称,来源于记纪神话
- 瑞穗——古代日本的别称之一,或汉字词汇,嫩绿的稻穗之意
重巡
- 古鹰——古鹰山,位于广岛县
- 加古——加古川,入海口位于兵库县濑户内海滨
- 青叶——青叶山,位于京都府-福井县
- 衣笠——衣笠山,一说位于京都府
- 妙高——妙高山,位于新潟县
- 那智——那智山,位于和歌山县
- 足柄——足柄山,位于神奈川县
- 羽黑——羽黑山,位于山形县
- 高雄——高雄山,位于京都府
- 爱宕——爱宕山,位于京都府
- 摩耶——摩耶山,位于兵库县
- 鸟海——鸟海山,位于山形县-秋田县
- 最上——最上川,入海口位于山形县日本海滨,日本三大急流之一
- 三隈——三隈川,筑后川的中游,入海口在福冈县-佐贺县有明海滨
- 铃谷——铃谷川,入海口位于俄罗斯萨哈林州亚庭湾,或铃谷山,位于萨哈林岛南部
- 熊野——熊野川,原名新宫川,入海口位于和歌山县-三重县太平洋岸,或熊野山,位于和歌山县
- 利根——利根川,入海口位于茨城县-千叶县太平洋岸,日本第二长河、流域最大河流
- 筑摩——千曲川(筑摩与千曲同音),日本最长河流信浓川的上游,入海口位于新潟县日本海滨
轻巡&练巡
- 天龙——天龙川,入海口位于静冈县太平洋岸
- 龙田——龙田川,又名生驹川,大和川支流,入海口位于大坂府大坂湾
- 球磨——球磨川,入海口位于熊本县八代海滨,日本三大急流之一
- 多摩——多摩川,入海口位于东京都-神奈川县东京湾
- 北上——北上川,入海口位于宫城县太平洋岸
- 大井——大井川,入海口位于静冈县骏河湾
- 木曾——木曾川,入海口位于三重县伊势湾
- 长良——长良川,入海口位于三重县伊势湾
- 五十铃——五十铃川,入海口位于三重县伊势湾,伊势神宫在此设立了净手区域
- 名取——名取川,入海口位于宫城县太平洋岸
- 由良——由良川,入海口位于京都府日本海滨
- 鬼怒——鬼怒川,利根川支流
- 阿武隈——阿武隈川,入海口位于宫城县太平洋岸
- 川内——川内川,入海口位于鹿儿岛县东中国海滨
- 神通——神通川,入海口位于富山县日本海滨
- 那珂——那珂川,入海口位于茨城县太平洋岸
- 夕张——夕张川,石狩川支流,入海口位于北海道日本海滨
- 大淀——大淀川,入海口位于宫崎县太平洋岸
- 阿贺野——阿贺野川,入海口位于新潟县日本海滨
- 能代——能代川,米代川的河口处,入海口位于秋田县日本海滨
- 矢矧——矢矧川,又名矢作川,入海口位于爱知县三河湾
- 酒匂——酒匂川,入海口位于神奈川县太平洋岸
- 香取——香取神宫,位于千叶县香取市
- 鹿岛——鹿岛神宫,位于茨城县鹿岛市
特种船
- 明石——明石海峡,位于兵库县南部本州岛与澹路岛之间
- 间宫——间宫海峡,又称鞑靼海峡,位于俄罗斯萨哈林岛与欧亚大陆之间
- 伊良湖——伊良湖水道,位于三重县和爱知县之间,太平洋与伊势湾的接口
- 速吸——速吸濑户,位于爱媛县与大分县之间
- 大鲸——字面意思
- 秋津丸——“xx丸”乃陆军船舶惯用命名方式,“秋津”的意思参照“秋津洲”
外国舰船
德国舰娘
- Bismarck——奥托·冯·俾斯麦侯爵,德意志帝国宰相兼外相,人称“铁血宰相”
- Graf Zeppelin——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德意志帝国军人、发明家,发明了齐柏林飞艇
- Prinz Eugen——弗朗索瓦·欧根亲王,法国出身的意大利人,奥地利帝国的陆军元帅和最高顾问
- Z1(Leberecht Maass)——莱伯勒希特·马斯,德意志帝国海军少将,在一战的黑尔戈兰湾海战中丧生
- Z3(Max Schultz)——马克斯·舒尔茨,德意志帝国海军少校,在一战的日德兰海战中丧生
意大利舰娘
- Littorio——源自拉丁语“Lictor”,意为护卫当权者的刀斧手,所持之束棒即为“法西斯”词源
- Roma——罗马,古罗马帝国及意大利王国首都
- Aquila——天鹰,或译为天鹰,aquila乃意大利语,意为“鹫”或“凋”
- Zara——扎拉,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的据点城市,二战后划归克罗地亚
- Pola——波拉,伊斯特拉半岛南端的意大利城市,二战后划归克罗地亚
- Libeccio——西南风,指地中海上吹向意大利的西南季风,较为潮湿
- Maestrale——西北风,指从罗马向地中海吹的风
- Grecale——东北风,指从地中海东北部吹向意大利的强风
苏俄舰娘
- Гангут——甘古特战役,18世纪俄国海军战胜瑞典海军的战役,也是彼得大帝建立的帝俄海军的首次大胜,
- Верный——可信赖的,俄语单词,改名前为日本海军驱逐舰“响”
英国舰娘
- Warspite——厌战,spite有厌烦、憎恨之意
- Nelson——霍雷肖·纳尔逊勋爵,英国海军上将,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打败法西联合舰队
- Jervis——约翰·杰维斯伯爵,英国皇家海军元帅,在圣文森特角海战中打败法西联合舰队
- Janus——雅努斯,古代罗马神话中的双面门神
法国舰娘
- Richelieu——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与俾斯麦齐名
美国舰娘
- Iowa——衣阿华州,又称艾奥瓦州,联邦州之一,位于美国中部
- Colorado——科罗拉多州,联邦州之一,位于美国西部
- Saratoga——萨拉托加,美国地名,位于纽约州,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 Gambier Bay——甘比尔湾,美国海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阿德默勒尔蒂岛
- Fletcher——法兰克·弗莱德·弗莱彻,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与国会荣誉勋章得主
- Johnston——约翰·文森特·约翰斯顿,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联邦海军上尉
- Samuel·B·Roberts——塞缪尔·布克·罗伯茨,美国海军登陆艇舵手,于1942年在瓜岛的一次救援行动中以寡敌众吸引日军火力伤重离世,年仅21岁,后被追授海军十字勋章
瑞典舰娘
- Gotland——哥特兰,瑞典第一大岛哥特兰岛
造船厂
——舰娘由来之地。
镇守府
镇守府是日本战败前设立的管理所辖舰队大后方以及海军军区的机构。各海军军区的防御、所辖舰队的后勤以及运营任务都由各镇守府负责。镇守府的司令长官的上司为海军大臣(军政方面)和军令部长(作战方面)。战败前日本共设立了五个镇守府:
- 横须贺镇守府,前身为1876年设立于横滨的东海镇守府,1884年迁至横须贺并改为现名。下辖第一海军区负责东日本海岸的防卫任务,另辖南洋群岛海域的南洋海军区。
- 吴镇守府,1889年设立,下辖第二海军区负责濑户内海及沿岸的防卫任务。
- 佐世保镇守府,1889年设立,下辖第三海军区负责东中国海、菲律宾海、朝鲜周边海域、台湾周边海域及沿岸的防卫任务,另辖关东州海域的关东州海军区。
- 舞鹤镇守府,1901年设立,下辖第四海军区负责日本海及沿岸的防卫任务。
- 旅顺口镇守府,1905年设立,负责黄海及辽东湾的防卫任务;1906年改称旅顺镇守府,负责关东州海岸的防卫任务;1914年降级为要港部,1922年废除,1933年要港部再设立,负责关东州及满洲国海岸的防卫任务,1941年升级为警备府,1942年后不再派驻官员,实际上废除了该机构。
另有1903年于北海道室兰设立镇守府的计划,后终止。
日本战败后各镇守府被废除,1954年海上自卫队成立,成立了与海军军区、镇守府职责相当的五大地方队及总监部(横须贺、舞鹤、大凑、佐世保、吴)。
泊地
泊地,日语中指港湾中可让船舶停靠的水域,汉语中对应最为精确的词语应为“锚地”而非“港湾”。日本战败前于以下地区拥有过泊地:
- 特鲁克:位于南洋加罗林群岛中部(现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楚克州管辖),一战前为德国殖民地,后由日本托管。巨大的堡礁围绕在特鲁克群岛周围,是日本海军在南洋地区最大的泊地。但此处并没有完整的舰船维修设施,所以只能作为受损舰船的中转站。1944年美军发动空袭,此泊地遂被废弃。
- 林加:位于荷属东印度廖内群岛(现为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州管辖),是日本海军计划用作特鲁克泊地备用的泊地。此地远离太平洋主战场,邻近荷印最大油田——巨港(巴邻旁)油田,所以称为了日本海军在东南亚的重要泊地。
- 肖特兰:位于所罗门群岛最西端(现为所罗门群岛西部州管辖),1942年日军占领此地并设立泊地,成为所罗门群岛战斗的最前线基地,并且作为水上飞机进行空战的临时基地。瓜岛战役中此地停靠了大量参战舰艇。
- 塔威塔威:位于菲律宾群岛最南端(现为菲律宾塔威塔威省管辖),靠近荷印的打拉根(塔拉坎)油田,曾作为马里亚纳海战时第一机动舰队的泊地。
- 帕劳:位于南洋加罗林群岛最西端(现为帕劳共和国管辖),一战前为德国殖民地,后由日本托管,并在此地设立南洋厅政府,管辖整个南洋群岛。1944年美军发动空袭,日本海军的战力遭到严重打击,直接影响了日后战局的发展。
- 文莱:位于北婆罗洲文莱(现为文莱达鲁萨兰国管辖)。莱特湾海战中,西村舰队和栗田舰队曾在此停靠并出征。
- 单冠湾:位于北方四岛中最大岛屿——择捉岛的海湾(现为俄罗斯军事占领,萨哈林州代管),因为人烟稀少便于保密,且从此前往美国航程较短,被选作突袭珍珠港的航母机动部队集结地。
- 幌筵:位于千岛群岛最北端(现为俄罗斯军事占领,萨哈林州代管),靠近堪察加半岛,日军在岛上建设大量军事设施以防备苏联进攻。此地是日本海军在北太平洋海域作战的重要据点,基斯卡岛撤退作战的任务编队曾从此出发。
- 宿毛湾:位于高知县西南,面向濑户内海与菲律宾海的水道,是联合舰队演习的场所。大和号战舰也在此进行过海试。
- 佐伯湾:位于大分县东,面向濑户内海与菲律宾海的水道。突袭珍珠港任务编队在前往单冠湾之前曾在此集结。
- 柱岛:位于山口县东,面向濑户内海及广岛湾。陆奥号战舰曾在此停泊并发生爆炸,最终沉没。
etc.
舰娘沉没位置
- ——舰娘归宿之地。
- 通过日本Google搜索关键字"军舰们沉睡的位置(軍艦が眠る場所)",会在Google地图上标出大部分二战日本军舰的沉没坐标和简短介绍。
- (预定取材中)
重要战争年谱
舰娘中出现的各个重要战役的年谱。
其中包括太平洋战綫1941年至1945年,西部战綫1939年至1942年。
太平洋战綫
1941年
- 1941 珍珠湾海战
- 参与舰娘
- 赤城 加贺 飞龙 苍龙 翔鹤 瑞鹤 比叡 雾岛 利根 筑摩 阿武隈 谷风 浦风 滨风 矶风 阳炎 不知火 秋云 霞 霰
- 战役概説
- //虎虎虎?
1942年
- 1942 中途岛海战
- 参与舰娘
- 赤城 加贺 苍龙 飞龙 瑞凤 千歳 金刚 比叡 榛名 雾岛 三隈 最上 熊野 铃谷 爱宕 鸟海 妙高 羽黒 利根 筑摩 神通 由良 长良 五月雨 春雨 村雨 夕立 朝云 峯云 夏云 三日月 朝潮 荒潮 亲潮 黒潮 雪风 时津风 天津风 初风 不知火 霞 阳炎 霰 早潮 岚 野分 萩风 舞风 风云 夕云 巻云 秋云 矶风 浦风 滨风 谷风 伊168(及另外22艘潜水艇)
- 战役概説
- // 用务求简短而准确的形容,如“一航二航今晚吃大餐”。如有战死的舰娘,或许可以用红色名字表示。参与但未在游戏中登场的舰娘,可以半隐藏之。
1943年
- 1942-1943所罗门海战
- 参与舰娘
- 近全部在1942-1943年还活跃在太平洋战场的水上舰队
- 战役概説
- // 东京急行、圣克鲁斯(珊瑚岛)海战、所罗门的鬼神、疯狗
西部战綫
海域原型考察
海域的地理位置,及其可能对应的各个大小战役的考据与分析。
通常海域
以下按照海域开放先后顺序排列,地图名称有原型的附解说。[1] [2]
| 海域 | 海域编号 | 海域与作战名称 | 解说 | 战没舰 |
|---|---|---|---|---|
| 镇守府海域 | 1-1 | 镇守府正面海域
近海警备 |
无原型。 | |
| 1-2 | 西南诸岛海域
西南诸岛海域警备 |
台湾空战,1944年10月12日至16日,日本陆基航空队于美国海军航母机动部队在台湾以东洋面上空发生的战斗,是捷号作战的前奏。 | ||
| 1-3 | 制油所地带沿岸
海上护卫作战 |
南号作战,全称南方动脉输送路线护卫强化作战,是从1945年1月底至3月底,从新加坡方面向日本本土运输石油等物资的作战。总计向本土运输了16.8万吨石油,后因美军冲绳登陆而取消。 | ||
| 1-4 | 西南诸岛防卫战
南1号作战 |
南方作战,是日军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对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的一系列侵略作战的总称。 | ||
| 1-5 | 镇守府近海
镇守府近海对潜哨戒 |
可能为丰后海峡至都井岬一带。1945年3月28日,海防舰“御藏”号在都井岬附近的一次空袭中受损,随后被美国潜艇“线鳍”号(USS Threadfin)发射的鱼雷击沉。 | 御藏 | |
| 1-6 | 镇守府近海航路
输送船团护卫作战 |
疑为北号作战,是从1945年2月10日至20日,将日本海军残留在东南亚的舰艇搭载物资送回本土的运输作战,是日本海军最后一次成功的作战。 | ||
| 西南诸岛海域 | 2-1 | 金兰半岛
カ号迎击战 |
金兰湾,位于越南南部,是越南重要军港,波罗的海舰队曾从此经过。原型疑为明号作战,乃1945年3月9日至5月15日,日军镇压并消灭法属印度支那的维希法国投诚军队的作战。此战导致法属印支的解体。 | |
| 2-2 | 巴士岛海域
柳输送作战 |
巴士海峡,位于台湾岛和菲律宾巴坦群岛之间的海峡,波罗的海舰队曾从此经过。战役无原型。 | ||
| 2-3 | 东部奥廖尔海
01号作战 |
奥廖尔为俄国城市名,有同名的波罗的海舰队下属医疗船。原型为多号作战,又称奥尔莫克湾海战,是从1944年10月29日至12月14日,日本海军向莱特岛数次输送增援部队的作战。 | ||
| 2-4 | 冲之岛海域
あ号舰队决战 |
冲之岛位于福冈县海岸的玄界滩上,是对马海战发生地。原型为あ号作战,乃日本海军预想在马里亚纳群岛或加罗林群岛与美国海军机动部队进行决战的作战。后引发马里亚纳海战,又称菲律宾海海战,使得日本完全丧失西太平洋的控制权。 | 大凤、翔鹤、飞鹰、伊184、伊185 | |
| 2-5 | 冲之岛洋面
冲之岛洋面战斗哨戒 |
无原型。海图为2-4海域更东侧。 | ||
| 北方海域 | 3-1 | 毛里海
毛里海哨戒 |
毛里为英语Moray音译,意为鯙,广东地区又称油??。原型为阿图岛海战,又称科曼多尔群岛海战,为1943年3月27日,美国海军阻止日军向阿留申群岛投送兵力而发动的海战。此役日军大败,导致后来驻守阿图岛的日军玉碎。 | |
| 3-2 | 基斯岛海域
基斯岛撤退作战 |
基斯为日语キス音译,即鱚,又称沙鮻,俗称沙肠仔。原型为基斯卡岛撤退作战,乃1943年7月29日,日军守备队从阿留申群岛的基斯卡岛全员无伤亡撤离的作战,被称为“奇迹的作战”。 | 伊7、伊9、伊24 | |
| 3-3 | 阿尔方西诺方面
阿尔方西诺方面开拓 |
阿尔方西诺为英语Alfonsino音译,即红金眼鲷。原型为阿留申群岛战役,是从1942年6月3日荷兰港空袭至1943年8月15日茅舍行动,日美两军于阿留申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战斗的总称。 | ||
| 3-4 | 北方海域全域
北方海域舰队决战 |
原型为阿留申攻略作战,又称荷兰港战役,乃1942年6月3日至7日,日军对阿留申群岛展开的空袭与登陆行动。此役阿留申群岛重要港口荷兰港遭到空袭,最西端的阿图岛与基斯卡岛被日军占领,但也发生了“古贺零式机”事件,使得零式战机的弱点曝光。 | ||
| 3-5 | 北方AL海域
北方海域战斗哨戒 |
海图为阿留申群岛东部。 | ||
| 南西海域 | 7-1 | 文莱泊地近海
文莱泊地近海巡逻 |
||
| 7-2 | 塔威塔威泊地海岸
西里伯斯海战斗警戒 |
水無月、谷風、風雲、早波 | ||
| 7-3 | 槟榔屿海域
冲出马六甲海峡 |
D点为轻巡球磨的沉没地。 | 羽黒 | |
| 7-4 | 昭南本土航路
ヒ船团海上护卫作战 |
O点(资源点)为台湾高雄市,航空基地为台南基地。Boss点(P点)为云鹰的沉没地。 | 云鹰 | |
| 7-5 | 爪哇岛海域
苏腊巴亚海战・巴达维亚海战 |
海图为爪哇海。 | De Ruyter、Perth、Houston | |
| 西方海域 | 4-1 | 爪姆岛近海
爪姆岛攻略作战 |
加姆为爪哇谐音,爪哇岛是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岛屿,岛上有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泗水、三宝垄、万隆等重要城市。原型为泗水海战,又称爪哇海战役,乃1942年2月27日至3月1日,日军爪哇岛攻略部队与盟军ABDA舰队在荷属东印度泗水海域展开的战斗,此役盟军大败,日军成功登陆并占领爪哇岛。 | |
| 4-2 | 咖喱洋海域
咖喱洋压制战 |
咖喱疑为马来亚谐音,马来亚是马来半岛南部地区(不包括新加坡)的名称。原型为马来海战,为1941年12月10日,日军航空部队对英国远东舰队(又称Z舰队)实施的空袭。此役为英军在远东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重大战败,极大地冲击了英国在亚洲的殖民体系,成为亚洲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开始。 | ||
| 4-3 | 里兰卡岛
里兰卡岛空袭 |
里兰卡为斯里兰卡谐音,斯里兰卡古称锡兰,位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被称为“印度洋珍珠”。原型为锡兰海战,又称印度洋空袭,乃1942年4月5日至9日,日军航母机动部队与英国远东舰队在锡兰岛附近海域发生的战斗。此役暴露了日军机动部队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后来中途岛战役的惨败。 | ||
| 4-4 | 加斯加达马岛
加斯加达马海战 |
加斯加达马为马达加斯加谐音,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东南、印度洋西南,当时为维希法国统治。原型为马达加斯加岛战役,乃1942年5月5日至11月6日,日军与盟军围绕该岛以及西印度洋海上航线的控制权展开的一系列战斗的总称,此役日军战败,英国确保了盟军在西印度洋的航行安全。 | ||
| 4-5 | 咖喱洋里兰卡岛海域
深海东洋舰队渐减作战 |
无原型。 | ||
| 南方海域 | 5-1 | 南方海域前面
南方海域开拓作战 |
原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役,乃从1942年3月7日日军登陆新几内亚岛至1943年8月15日莫罗泰岛战役,日军与盟军在新几内亚岛及周边海域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 菊月 |
| 5-2 | 珊瑚诸岛海域
珊瑚诸岛海战 |
珊瑚海群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邻近珊瑚海与大堡礁。原型为珊瑚海海战,乃1942年5月8日,日军与盟军在珊瑚海海域发生的海战。此役乃历史上首次航母交战,也是首次在敌方舰队未进入视野范围时便交战的海战,同时日军遭遇首次航母战力损失,不得不放弃了进攻巴布亚首府莫尔兹比港的计划。 | 祥凤 | |
| 5-3 | 萨布岛海域
第一次萨门海战 |
萨布为萨沃谐音,萨沃岛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北。原型为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又称萨沃岛海战,乃1942年8月8日至9日,日军瓜岛攻略部队与盟军在萨沃岛海域进行的海战,此役日军战胜,日本海军强悍的夜战能力得以展示,但并未达成登陆瓜岛的目标,导致后来日军的接连失败,被认为是无意义的胜利。 | 加古、古鷹、吹雪、叢雲 | |
| 5-4 | 萨门海域
东京急行 |
萨门为所罗门谐音,所罗门群岛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东,是日军与盟军争夺的焦点,在其中的萨沃岛与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因瓜岛战役中大量舰船、飞机在此沉没,所以被称为“铁底海峡”。原型为鼠输送作战,又称东京急行,乃1942年8月18日开始,日军运用驱逐舰代替运输船向瓜岛输送物资与兵力的作战,其中规模最大的ケ号作战一星期内共从瓜岛撤出了2万多人。 | 神通、高波、照月、村雨、峯雲、新月、長月、夕雲、巻波、大波、夕霧等 | |
| 5-5 | 萨门海域北方
第二次萨门海战 |
原型为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又称东所罗门海战,为1942年8月23日至24日,日美两军在所罗门群岛发生的海战。此役日军战败,但随后的战斗使得美军航空战力暂时减弱,遂开始实行鼠输送、蚁输送作战。 | 龍驤、睦月 | |
| 中部海域 | 6-1 | 中部海域哨戒线
潜水艇作战 |
原型为吉尔伯特与马绍尔群岛战役,乃从1942年8月17日美军突袭马金环礁,至1944年2月23日埃内韦塔克战役,日美两军在两群岛的数次攻防作战的总称。 | 伊19、伊21、伊35、伊39、伊40、呂38 |
| 6-2 | MS群岛海域
MS群岛防卫战 |
MS群岛即马绍尔群岛,当时属于日本南洋群岛的一部分,包括夸贾林、比基尼、埃内韦塔克、米利等一系列岛礁。原型为马绍尔群岛海空战,乃1943年12月5日,美国海军机动部队与日本海军航空队在马绍尔群岛展开的空战。此役日军航空战力损失巨大。 | ||
| 6-3 | 古阿诺环礁海域
K作战 |
古阿诺为英语Guano音译,意为海鸟粪,是可用于制造肥料和火药的战略资源,美国约翰斯顿环礁为重要的海鸟粪产地。原型为K作战,乃1942年3月4日至5月30日,日军利用二式大艇进行对夏威夷珍珠港的侦查与空袭作战。此役日军未达成战略目标,美军只受到轻微损害,并且该作战因无线电密码被破译而失败,使得日军在情报不充足的情况下发动了MI作战,导致中途岛战役的惨败。 | ||
| 6-4 | 中部北方海域孔雀岛近海
离岛再攻略作战 |
孔雀角位于威克岛西南端,威克岛是美国在中太平洋上的领土以及重要军事基地。原型为威克岛战役,乃1941年12月8日至23日,日美两军在威克岛发生的岛屿攻防战斗,日军获得胜利并占领威克岛。 | 如月 | |
| 6-5 | KW环礁沿海海域
空母机动部队迎击战 |
原型为马绍尔群岛空战与夸贾林战役。KW环礁即指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 |
活动海域
(待完善)
| 出现在对华战争的部分舰娘 |
|---|
|
仅列出舰娘游戏中已出场的舰娘 |
参见
- ↑ http://ch.nicovideo.jp/JFK_nuko/blomaga/ar362821
- ↑ http://wikiwiki.jp/kancolle/?%BB%A8%B3%D8#kaiikimodel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a_Area_Fleet 1st China Expeditionary Fleet~2 February 1932 (original)~3rd Fleet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cruiser_Isuzu She saw a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in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and...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destroyer_Ikazuchi_%281931%29 At the time of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Ikazuchi was assigned to Destroyer Division 6 of Desron 1 of the IJN 1st Fleet, and had deployed from Mako Guard District to provide cover for landing operations in the Invasion of Hong Kong.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cruiser_Isuzu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shigara was designated flagship of Sentai-5 on 5 July 1937. She led the convoy with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Expeditionary Army Headquarters to China on 21 Augu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