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可以在 贡献者社区 中了解更新进度或提出建议
User:工总会天火焚仙
世界公社指挥官ai | |
---|---|
![]() | |
伟大的黑潮老婆 | |
其他笔名 | 天更系列 |
出生日期 | 保密 |
所在地 | 云贵高原的云南 |
社交网络 | |
ataゆめ | |
微博 | 拉包尔小飞棍 |
用户框
|
工总会天火焚仙 | |
---|---|
![]() | |
本名 | 工总会指挥官ai |
创建数 | 406个页面! |
编辑数 | 2,935次! |
战斗力 | 高达507! |
沙盒索引 | |
---|---|
注:我不会用沙盒,正在学习中 |
目录
想要入坑的人,我建议你别入坑
你玩玩战雷当黑奴可能都比这有意思
正在狂暴更新舰娘的设定(一设、二设),以及其历史生平,因为现在只有我狂暴更新,因此可能有错误,如有错误请带着您所拥有的资料,at下方的邮箱或留言给我进行验证以及更正
重要:舰长等ijn有关人员历史会尽可能缩减,若有需要,可以来邮箱咨询此类资料
邮箱 |
---|
zhaoxiaozhe924@gmail.com |
最美好的前途,不会对我冷酷
我将与舰娘们同志们继续前进
15年入坑,中间退坑过三到四年或者更多?毕竟这游戏只有舰娘吸引我,游戏本身比大部分二游都有趣,但其实本质作为爆米机器来说对用户(金主爸爸)是一泡
我对舰娘的研究蛮深入的,装备的话不太行,毕竟我不是这个专业,而且我觉得就算能背下来战舰身上的装备也不算什么,要了解其内构及制造与更新,这才叫做厉害,这才叫做深入,能背下来装备名称和外形只能算是入门
主要负责关于舰娘与战舰生平和梗录入,有概率是从萌百,p百,n百,维基百科,各种非常隐秘的网站,翻译器或用了ai之后润色一遍
我是二次元,但我不看番,不加入小团体,也不混圈
已经工作了,祝我和我的同志舰娘以及屏幕前想得到更美好生活,并着手努力的你能在有限的生命里为无限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长期计划(我是超级提督)
编辑战舰生平与舰娘梗
|
|
|
- ps:大段删除是肯定的,毕竟我要对版面和舰娘同志们负责啊,要是不删了改改了删的不更新就放在那肯定就是对她们的亵渎啊
我做的各模版
|
|
|
关联海域
![]() |
1941年5月莱茵演习行动 | “莱茵演习”,在游戏里2018年的初秋活动就是这一场,名为“艦これ初秋イベントE5「全力出撃!新ライン演習作戦」”,德舰遭遇英军舰队,包括战列巡洋舰“胡德”号(HMS Hood)和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胡德被俾斯麦一炮命中弹药库,于数分钟内爆炸沉没,1415人遇难,仅三人生还;威尔士亲王号亦受重创。然而,俾斯麦也被击中油舱,导致燃油泄露,行动能力受限。吕特晏斯决定终止对商船的攻击,命运改变——俾斯麦驶向法国布雷斯特港维修,而欧根亲王继续向南。英国随即展开大规模追捕:海军主力舰队、航母、巡洋舰、驱逐舰与侦察机全线出击。英舰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HMS Ark Royal)派出剑鱼式鱼雷机发动多轮攻击,最终一枚鱼雷精准命中俾斯麦的舵机系统。舵坏使其无法转向,仅能在海上原地打转,成了过街老鼠。5月27日清晨,英国主力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King George V)和“罗德尼”(Rodney)加入攻击炮轰俾斯麦,并由巡洋舰、驱逐舰协助。弗雷德或炸伤舰体,众多炮击将其压制。最终德舰被英舰鱼雷补刀,德国舰员自行凿沉战舰。上午10:40左右彻底沉没。约2200人中,仅约115人生还 。德军曾铺设油轮补给网络覆盖中大西洋至加蓬,但大多被盟军捕获与击沉。欧根亲王虽幸免,5月27日抵达布雷斯特,但未击沉商船,也因燃油不足与机械问题无法继续进攻,并于6月1日停泊 。 |
---|---|---|
![]() |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
游戏中2013春季活动的E3或者E4(似乎)、2019年春季活动后段就是neta的这一次事变。自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美日关系持续恶化。美方对日实施石油、钢铁等关键物资制裁,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Isoroku Yamamoto)认为需一次决定性打击,以阻滞美国在太平洋的反应,从而推进其东南亚扩张计划。6:05 AM:第一波飞机阵容由6艘航母起飞,约183架飞机,6:45 AM:驱逐舰USS Ward在珍珠港入口处击沉一艘日军迷你潜艇,成为美国战争中的首次交火,7:02 AM:岸基雷达探测到大量不明飞机。但接收到报告的军官误以为是飞往本地的美军B‑17轰炸机 。11月26日,日本第一航空舰队从北太平洋出发,向珍珠港秘密进发。
第一波,7:40 AM:第一波日机抵达瓦胡岛,7:48 AM:指挥官富田博(Commander Fuchida)下令袭击开始。7:55 AM:正式空袭启动,日军展开鱼雷轰炸、俯冲炸弹和机枪扫射,8:10 AM:重型炸弹命中美国战列舰亚利桑那号(USS Arizona),引发巨爆,造成逾1100人罹难;第二波,8:54 AM:约170架飞机组成的二波空袭抵达,主要目标包括港区战舰、干船坞、飞机场与补给设施。9:30 AM:驱逐舰USS Shaw在干船坞爆炸,严重受损,10:00 AM:最后一波日机完成任务,返航。 战果与损失美军:飞机损失超过300架;8艘战列舰全部受创,其中包括沉没的亚利桑那号、俄克拉荷马号和犹他号,死亡2403人,另有1178人受伤 。日军:出动353架飞机,击毁或损伤目标后仅29架失事 。死亡约64人,1人被俘 。 战术分析与历史影响:日军空袭取得局部战术成功,但未击中美军航空母舰、油库、干船坞等关键设施 。鉴于怕遭反击,日方放弃第三波攻击,提前撤退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2月8日发表“永远铭记的日子”演说,同日国会几乎全票宣战,次日德国、意大利向美宣战,美国正式全面参与二战太平洋及欧洲战场。 |
![]() |
威克岛战役 1941年12月8日至12月23日 |
1941年珍珠港偷袭的同时,其他战线也并未停歇,以3轻巡、6驱逐舰及辅助舰艇的攻势对威克岛进行登陆战,然而可能是太过轻视敌方的原因,将防护孱弱的驱逐舰暴露在了岛防岸防炮和敌方领空,被岸炮和野猫战机阻击,同时US潜艇Triton尝试反攻,然而潜艇未能获取战果,不过岸防炮的袭扰和飞机的轰炸击沉日舰最终导致战术上的巨大失败,美军击沉驱逐舰疾风(Hayate)与如月(Kisaragi),击伤多舰。在C2机关做的第一季动画第三季里,就是这场战役,而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如月被击沉了,虽然剧场版让三川舰队捞上来了但是失去了记忆,而且极容易深海化。后来日军在日本派遣2艘航母、2重巡、2驱逐舰及约2500名步兵再次发起登陆,攻势压倒性!驻军在持续抵抗后于中午投降,日军占领威克岛。在1945年投降之前,美国没有收回该岛,一直被日军占领 |
![]() |
1941年底至1942年中 菲律宾战役、南亚东南亚荷属东印度等战役 |
游戏中的四图与七图就是日本南方的东南亚、菲律宾、新加坡、南亚诸岛、荷属东印度等,历史上在日本入侵完这里后,这里就成了日本的后花园,原料产地。在珍珠港袭击结束后,日本获得了6个月的喘息时间休养生息及发展,于是日本兵分三路,西线继续入侵中国;南下入侵菲律宾语东南亚等国;东进入侵太平洋各岛屿。而早潮便是护航龙骧号的驱逐舰之一。这场战争给日本帝国的战争机器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当然,很快日本帝国的天皇官僚以及各种战争贩子就会发现,他们的资源和工业依旧比拟不了美国那样的国土更大且并非本土作战的国度,反而拖得越久,越是钉死了给自己做的棺材板。因为日本的任何一场战役都不能输,没有容错机会,就连所有驱逐舰加一起的数量都不及弗莱彻级全体成员,然而东线胶着在中国,被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以及中国人民咬死不能抽身,而美军正在太平洋海岛之外虎视眈眈;除了南线完全胜利,日本帝国已经被拉入了战争的泥潭!除非美国不发动战争机器,继续绥靖,否则失败就是早晚问题 |
![]() |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爆发 | 游戏中的2014年夏季活动(2014.8.8-2014.8.29)“AL作战”“MI作战”就是这场战役。1942年4月在以参谋“黑岛龟人”为中心的官员因对“珍珠港袭击”获得胜利而产生了严重的傲慢情绪,遂在山本的信任允许下准备开展中途岛战役。然而联合舰队内部却对此极度不满,不仅南云忠一中将和第一舰队参谋长日下龙之介,甚至第二舰队态度一向极其激进的司令官山口多问也是如此。然而决定已落锤,已无回头路可走。
然而在日本军队高层应对这战役极其草率,甚至连兵棋推演中都将加贺“复活”继续成为战斗力量。不过此时美军正在疯狂破译日军密码,增加军力,随后便用很简单的计策得知了日本人要进攻的是“中途岛(midway)‘AF’”; 5月27日南云舰队开拔,翔鹤与瑞鹤正因南太平洋海战受到损伤修理中,否则这场战斗胜负难料; 零式战斗机在近中途岛突防时遭遇了严重的炮火倾泻,原因就是美军这次已经有所准备,这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诱因之一; 友永丈市大尉认为不会有敌机出现便迫使南云展开二次对陆攻击(二次换弹); 筑摩号一号侦查机的“都间信”大尉未将和敌SBD轰炸机进行了狗斗的情况报告; 筑摩号四号侦查机的一等飞曹“甘利阳司”在筑摩出发位置便有误差的情况下(延误起飞)并且少飞了30分钟就回航,因此将实际位置向北整整偏差了160km; 因此我们就能发现,日军哪怕上述有一个做的没问题,都不至于惨败失去三艘航母与众多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然而这一切一环扣一环,本就是当时日本帝国全体主战派的写照,当然日本帝国因他们而成的结局也将他们的一切尊严狠狠踏碎 |
![]() ![]() |
1942年6月 进攻阿留申群岛 |
其实十八驱参加的不是进攻阿留申而是护航载物资诸舰于阿留申群岛进行卸货于部署。但是前置是进攻阿留申群岛,所以我将这一次补给任务关联进了此次作战。本次作战与中途岛海战是一起进行的,为的就是扰乱美军的视线,让美军以为这边才是主力从而将大部队引过来以及占领后保护帝国的北翼。日本帝国大本营决定陆军入侵阿图岛,以海军陆战队进攻;日本海军(海军舞鹤第三特别海军陆战队)入侵基斯卡岛。陆军于5月5日成立了北海支队(北海支队),由穗积松敏少佐率领,约1000人组成。美方为10人气象站,1-6只狗以及3架飞机。最终占领该群岛;日本北方舰队(Northern Area Fleet,由阿部部长 Hosogaya 指挥)动用两艘轻型航母如Ryujo(龙骧)、Junyo(隼鹰)、五艘重巡、十二艘驱逐舰、六艘潜艇及四艘运输舰,载送军队与补给物资。美方方面,由海军上将尼米兹(Nimitz)指挥,建立北太平洋部队 TF‑8(Task Force 8),包括5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6艘潜艇以及支援舰艇,为守卫阿留申并支援地面部队提供补给与拦截。
根据日本情报,距离最近的美国陆基机场是科迪亚克岛的莫罗堡陆军机场,距离这里有 600 多英里(970 公里),而荷兰港对于强大的日本舰队来说是一个活靶子,它与一支准备夺取中途岛的舰队协同作战。利用天气掩护,日军历史上首次对北美大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空袭。袭击部队由来自隼鹰号和龙骧号航空母舰的中岛 B5N 2“凯特”鱼雷轰炸机组成。然而,只有一半的袭击部队达到了目标。其余的要么在雾和黑暗中迷失方向,坠入大海,要么返回航空母舰。十七架日本飞机发现了海军基地,第一架于 05:45 到达。当日本飞行员寻找攻击目标时,他们遭到了猛烈的防空火力,很快发现自己与从格伦堡派出的第十一航空队的战斗机相遇。被美军的反应吓了一跳,日军迅速投下了炸弹,进行了粗略的扫射,然后返回航空母舰。结果,他们对基地造成的破坏很小。6月4日,日军返回荷兰港。这一次,日军飞行员的组织性和准备更加充分。当天下午空袭结束时,荷兰港的储油罐仍在燃烧,医院部分损毁,一艘搁浅的宿舍船受损。尽管美军飞行员最终找到了日军航母,但由于恶劣天气的出现,美军飞行员与日军舰队完全失去联系,击沉日军航母的尝试失败了。然而,恶劣天气也迫使日军取消了以1200人入侵阿达克岛的计划。日军于 6 月 6 日入侵并占领基斯卡岛,并于 6 月 7 日入侵并占领阿图岛,震惊了美国公众。这是美国本土自 1815 年( 1812 年战争)以来 130 年来的首次入侵。入侵部队最初没有遇到当地乌南加人(又称阿留申人)的抵抗。虽然美国海军曾在 1942 年 5 月提出撤离阿图岛,但阿图岛的乌南加人酋长拒绝了。在日本占领下,乌南加人的情况几乎没有改变,直到 1942 年 9 月日本改变阿留申战略。就在此时,乌南加人被带到了日本北海道,并被关进了拘留营。 在1942年夏季的剩余时间里,双方只有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空袭。日本在这些岛屿上安装了雷达预警系统,并继续向这些岛屿补给,尽管美国轰炸机和潜艇严重干扰了日本的航运。美国在乌姆纳克和冷湾建立空军基地,进一步加剧了日本面临的威胁。 1942 年 6 月 19 日,美国飞机袭击并击沉了停泊在基斯卡港的日本油轮日产丸号,6 月 30 日,美国海军炮击了该岛。7 月 5 日,美国潜艇咆哮者号在基斯卡 港以东 7英里(6.1 海里;11 公里)处袭击并击沉了一艘日本驱逐舰(这一艘驱逐舰就是霰) ;另外两艘驱逐舰严重受损(这两艘就是不知火和霞)。超过 200 名日本水兵死伤,而美军无人伤亡。这是基斯卡岛及其周边地区作战行动中最血腥的一场战斗。 |
![]() |
1942年10月25–27日 圣克鲁斯(珊瑚岛)海战爆发 |
游戏中的2020年的夏季活动就是neta的这场战役时间与地点:1942年10月25–27日,美国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所罗门群岛北部的圣克鲁斯群岛海面展开交战。战略意义:此役发生于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期间,日方试图通过海上决战,夺取航母优势并支援地面进攻,以扭转局势。对美而言,此战关乎保卫亨德森机场及补给线稳定。10月25日:接触与探测。美舰PBY“卡塔利娜”机于11:03发现敌舰,系统联通不畅,双方互探但未即时交战。10月26日上午:航母空战爆发,清晨,日本舰队转向,7:40被B-17发现,不久后双方舰载机升空;美航母于8:10-8:40发动第一波反击。企业的两架SBD俯冲轰炸机以单机500磅炸弹命中日轻航母Zuihō艉部,迫停其起降能力 。同时日舰以65架首次波次壓制,后续增援44架。甲板冲突:日机对大黄蜂与企业大举攻击,企业成功击中瑞鹤。大黄蜂重创:大黄蜂被多枚炸弹、鱼雷击中受创,后被弃船并于26日深夜至27日凌晨正式击沉。企业受损:企业亦遭轰炸命中,造成重大破坏,44名以上阵亡,75伤员,仍能继续作战并收留大黄蜂的残机。驱逐舰交战:美DD Porter撤救人员时遭鱼雷攻击被击沉
舰载机损失惨重(约99架),且瑞鹤与翔鹤受重创,重巡、驱逐亦有损伤,损失大量的有经验的飞行员,日本帝国的非人道政策是给日本帝国自己挖的坟。 结果与影响,战术层面:日本击沉美航母大黄蜂、重创企业,战术上取得胜利,战略层面:日方虽赢得海战,但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飞行员及舰载机,无法持久维持航母空中优势;其航母部队之后未再有效参与瓜岛战役,美国则借此时机巩固前线。伤亡数据,美军:航母1沉(大黄蜂)、驱逐1沉、另一航母重创(企业)、损失81架飞机、266人死伤(含39飞行员)。日军:航母1轻受创、1重创、战列舰/重巡轻创、损失99架飞机、400–500人死伤(含148飞行员)。 是日本帝国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完全败北;盟军的战术上的败北,战略上的大胜。 |
![]() |
1942年11月30日塔萨法隆加夜战爆发 | 游戏中和“夜战”相关,并且使用大量鱼雷堆ci“斩杀”就是以日俄战争期间鱼雷艇奇袭大败敌军以、入侵清帝国时也是以鱼雷艇大败清帝国水军以及这场战役的大胜为原型的,正因前两场大胜才促成了日本军事科技以水雷战队奇袭为主导思想开发科技,因此才会有了 “小船携重武”的日本一二战驱逐舰出现,也因此促成了这场战役的出现及大胜的出现。以一艘驱逐舰高波沉没为代价,以吨位小的驱逐舰编队击败吨位大的重巡洋舰编队的以弱胜强案例,当时田中赖三少将因本次是运输补给品尽量不要使用炮火,于是只让高波以炮还击,余下众舰皆用“九三式氧气鱼雷”以颜色。当然,这里面的美军也是过于傲慢没有想到日军鱼雷如此恐怖,所以说傲慢在战斗中是会对已产生了傲慢的一方造成严重失败的最大原因。此战中击沉北安普敦,重创新奥尔良、明尼阿波利斯、彭萨科拉当然,奇袭之所以是奇袭就是因为对面没有防备,而在这之后盟军就对这种奇袭有了提防,而几乎整艘船都是为了这种奇袭的日本驱逐舰自然失去了发挥土壤,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胜负天平向盟军倾斜 |
![]() |
1943年一月至1943年3月 瓜岛撤退作战(ケ号作戦) |
作战背景:瓜岛战役从1942年8月7日美军登陆开始,日军在失去制空权与海上补给主导权后,被迫转入夜间以驱逐舰快速运补的战略,即“东京快车”。然而,随着战事拖延至12月,日本陆军人员由约36,000人锐减至11,000人,主因包括饥饿、疾病及持续战斗等多重因素。同时,日本海军在多次战役中殷受重击,舰船与飞机损失惨重,几乎无力继续支援岛上部队。12月31日,天皇批准由参谋本部提出的撤退计划,正式开启代号“Ke号作战”的准备行动。这一决定标志着日本首次公开承认瓜岛战局已无反攻可能,并由进攻转向撤离防御战略。
Ke号作战:撤退行动:“Ke号作战”从1943年1月14日正式展开,首步是用九艘驱逐舰将第38师团下属一个营以及砲兵人员悄然送达岛上,担任撤退后的后卫,保护大部队撤离。美国情报虽然注意到日本舰机集中,但误判为另一波进攻行动,并未做出明显干预。随后,日本海军依次于2月1日、4日与7日展开撤兵行动,动用约20艘驱逐舰由桥本信太郎与三川军部指挥,夜间高速运行以减少美军空中与PT艇攻击。成功撤回10,652名陆军官兵,期间仅损失1艘驱逐舰,另有三艘受损。这些撤退行动被美军错认为“东京快车”的补给行动,因而没有及时封锁 撤退成果:通过三次夜间撤退行动,日本共撤出10,652名地面部队,其中包括第17军与第38师团的重要官兵。撤退过程中虽遭遇部分美军空中及PT艇攻击,仍保持了高度秩序与效率;美军仅击沉或重创了1艘驱逐舰,其余船艘平安返航。岛上留守的残余部队因前期战斗与资源极度匮乏,已无再战能力,而且大量部属因饥饿与疾病而丧生。2月9日,美军确认岛上已无日军,瓜岛战役正式结束。这次成功撤退不仅保全了大批宝贵兵力,也为日本调整太平洋战略、转入防御阶段赢得宝贵筹码。 |
![]() |
“鼠”输送作战 (东京急行) |
游戏中的远征37(东京急行)、远征38(东京急行【弐】)就是以这场作战为原型的。在活动中我们也会遇到一种血条叫“输送条”那个也是以这场作战为原型的。横跨了整个瓜岛战役,在盟军奇袭亨德森机场并且得到了制空权以后,日本帝国白天的补给就苦不堪言了,因此饥饿、没有药品、没有淡水甚至没有兵源的日本陆军向海军发起请求帮助。于是山本五十六与其幕僚讨论后决定让驱逐舰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补给作战,制作一条钢铁补给线,称之为“鼠”输送(东京急行)。然而日本驱逐舰的防空和反潜都极其孱弱,因而反倒是日本驱逐舰在一点点被击沉,搭载于这些驱逐舰上的陆军士兵也是一起在海上就失去了生命。因此在1943年实在收支不成正比的情况下,日本海陆军从瓜岛撤退,因为是夜间行动(瓜岛撤退作战),并且因为日军的大规模调动,因此美军误以为这是日军的再一次准备发动总攻击,因而專注於鞏固防線,直到8日發現日軍陣地空無一人,才意識到先前的「東京快車」其實是撤退行動。因此并没有多少伤亡,是一次战术上成功,然而在战略是上大败的行动 |
![]() |
1943年6月 维拉湾战役 |
游戏中的15秋活动就是维拉湾一系列战役,地点:位于Kolombangara岛与Vella Lavella之间的Vella Gulf水域,属新乔治亚战役中阶段。
1943年8月6日深夜,日本海军派出四艘驱逐舰——阳炎型“Arashi(岚)”、“Hagikaze(萩风)”,白露型“Kawakaze(江风)”,以及资深舰“Shigure(时雨)”,携带约950名士兵与补给,进行“东京快车”运补任务,经 Vella Gulf(维拉湾) 进入 Kolombangara(科隆班加拉) 岛的维拉港。 美军 TF31,由指挥官 Frederick Moosbrugger(弗雷德里克·穆斯布鲁格) 掌舵,下辖两支驱逐舰分队共六舰:第十二驱逐师:鄧拉普(DD-384)、克雷文(DD-382)、莫里(DD-401)和第十五驱逐师:朗(DD-399)、斯特雷特(DD-407)、史塔克(DD-406)。美军首次在太平洋夜战中允许驱逐舰独立行动。 雷达探测与伏击展开:于 23:33 接获第一个雷达信号,美军凭借 SG 雷达隐蔽接近日本舰队,无提前开火并贴岛侧航行以保持隐蔽。穆斯布鲁格的战术分工明确:第十二驱逐师从岛影掩护下突袭发射鱼雷;第十五驱逐师转向交叉队形(Cross the T),为第一梯队提供火力掩护。 鱼雷突袭与命中结果:凌晨时分(约 00:00 间),鄧拉普、克雷文、莫里 共发射 24 枚鱼雷,63 秒内密集布雷。日本舰队毫无察觉,仍推进。鱼雷命中三艘日舰——「Hagikaze(萩风)」、「Arashi(岚)」、「Kawakaze(江风)」,其中Hagikaze(萩风)与Arashi(岚)瞬间燃起大火,沉没;Kawakaze(江风)被击中弹药舱爆炸,迅速毁灭。Shigure(时雨)虽亦被鱼雷击中,但为鱼雷未爆(穿过舵部仍未引爆),得以脱离战场。 战场变换与炮火压制:与此同时,随着鱼雷爆炸,第十五驱逐师:朗(DD-399)、斯特雷特(DD-407)、史塔克(DD-406)启动火力压制,交叉前方,以舰炮集中扫射仍在航行的日本舰只。交火中,三艘日舰相继失去控制,进一步加速沉没。逃脱的 Shigure 紧急撤退,朝日本阵地方向退去并发动反击,但其八枚鱼雷全未命中。 战果与战略影响:战斗结束后,美方六舰 无一损伤,只发生了一起轻微事故(斯特雷特的装填手因刚吃三明治就收到了雷达信号受挤压被轻伤)。日方损失惨重,三艘驱逐舰沉没,约 1,210 名士兵及水兵死亡,约300 名生还者逃上 Vella Lavella(维拉拉维拉)。这次战役标志着美军首次在夜战中成功击败日本驱逐舰编队,切断日方对 Kolombangara (科隆班加拉)的补给路线,战略上迫使盟军转向绕道登陆 Vella Lavella(维拉拉维拉),并最终导致日本撤离 Kolombangara(科隆班加拉)。 |
![]() |
1943年11月1日 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日称布干维尔)爆发 又称(美称)“樱花行动” |
游戏中的2019年的冬季日进活动就是neta的这场战役战略背景与部署:1943年11月1日,美国海军与陆军在布干维尔岛西岸的奥古斯塔湾发起登陆(Cape Torokina行动),目标建立海军航空基地以支持环绕拉包尔的“鞑靼行动”(Operation Cartwheel)。日本为反击该登陆行动,从拉包尔紧急派出由重巡洋舰“妙高”(Myōkō)、羽黑(Haguro)、轻巡“川内”(Sendai)、“阿贺野”(Agano)及6艘驱逐舰(含初风)组成的编队,试图夜间突袭登陆舰队。对此,美国由米瑞尔少将指挥第39舰队(TF‑39),包括4艘克利夫兰级轻巡——克里夫兰、丹佛、科伦比亚、蒙特皮利尔,以及两支共8艘驱逐舰(以伯克率领的“Little Beavers”DesDiv 45为首)。美舰装备雷达,准备在夜间展开决战。
接触与初步交手(2日凌晨 02:27–02:46):凌晨约02:27,美国舰队雷达首先发现日舰,米瑞尔立即调整阵型,美国舰队分为三列推进——轻巡居中、驱逐舰分别从南北两翼掩护。日舰立即发射8枚鱼雷,交错攻势下美舰及时变向躲避。03:20前后,日本舰载侦察机投下照明弹,强化日舰夜战效能,然而美方利用雷达优势佯攻不实。交火升级——日舰失控,撞击事故:约03:00左右,日舰主力遭遇美舰猛烈炮击,陆续中弹,“川内”机舱受损,行动迟缓。混乱中,重巡“妙高”与驱逐舰“初风”发生猛烈碰撞——“初风”被切断舰首,“妙高”亦受损。此后,“初风”失去动力,仅以约10节速度艰难推进,成为美舰突击目标。残舰收割:凭借雷达定位,美国轻巡与驱逐舰群迅速锁定“初风”。尽管“初风”曾与“斯彭斯”(USS Spence)交换炮火,甚至击中后者水线,其战力已不可逆转。随后由伯克(Arleigh Burke)指挥的Little Beavers舰队——包括Charles Ausburne、Claxton、Dyson、Stanly等——发起最终炮击,连续5吋火炮将“初风”击沉于04:00左右,舰上164人罹难。与此同时,美巡火力精准命中轻巡“川内”(Sendai),使其失去动力并最终沉没;“妙高”与“羽黑”亦受重创,美军战果显著。 战后收尾与战略意义:战斗结束后,美国舰队成功保护登陆部队与运输舰,迫使日舰撤回拉包尔。随着黎明来临,约100架日军飞机从拉包尔起飞对美舰实施空袭,但对蒙特皮利尔造成的仅是轻微伤害,美军战损有限,仅“Foote”受鱼雷重创,其他舰艇损伤轻微。该战役宣告所罗门群岛战役中最后一次重要夜战胜利,也为盟军布干维尔持续登陆提供了坚实保障。 |
![]() |
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 马绍尔群岛战役 |
游戏中地图6-2,MS群岛海域(MS群岛防卫战)就是这场战役。经过在加勒比海地区的试航后,兰利号于12月6日离开费城,并于次年1月19日抵达珍珠港。兰利号被编入第58特遣舰队(Task Force 58),并立即参与马绍尔群岛战役(又称为燧发枪行动,Operation Flintlock)。兰利号上的飞行大队从1944年1月29日到2月6日负责攻击沃杰(Wotje)与马洛拉普(Maloelap)的日军机场,以支援美军在瓜加林岛(Kwajalein)的登陆行动。接着再从2月10日至28日,支援并掩护艾尼威托克(Eniwetok)的登陆行动,并攻击马里亚纳群岛。经过短暂的休息保养之后,兰利号随TF 58从3月30日至4月1日,广泛地攻击了加罗林群岛上的日军基地。4月21日至24日,兰利号前往新几内亚以支援联军攻击荷兰地亚,并攻击了特鲁克岛。 |
![]() |
1944年二月 冰雹行动 |
“冰雹行动”(Operation Hailston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美国海军空袭行动,发生在1944年2月17日至18日,目标是日本在密克罗尼西亚的主要海军基地——特鲁克环礁(现称楚克环礁)。
背景与战略意义:特鲁克环礁位于卡罗琳群岛,是日本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中部的主要补给和维修基地。在战争初期,它是日本舰队的重要后勤中心,停泊了大量战舰、运输船和飞机。然而,随着战局变化,特鲁克逐渐成为孤立的“死港”,对盟军构成的威胁逐渐减小。美国情报显示,日本已将主力舰队转移至帕劳等地,特鲁克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盟军决定发起一次快速而猛烈的空袭,彻底摧毁该基地的作战能力。 作战过程与战果:“冰雹行动”由美国海军第五舰队指挥,舰载机总数超过500架,主要包括TBF复仇者鱼雷轰炸机、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F6F地狱猫战斗机。行动分为两天进行:2月17日:首轮攻击主要针对停泊在环礁内的日本舰船,使用鱼雷和炸弹进行打击。2月18日:第二轮攻击集中摧毁岸上设施,如燃料库、弹药库和飞机跑道。这一策略避免了烟雾影响空中打击效果,确保了高效的作战成果。在48小时内,盟军成功击沉45艘日本舰船,摧毁超过250架飞机,造成约4,500名日军阵亡。这次袭击被认为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成功的舰载机空袭之一。 战后影响与遗产:“冰雹行动”彻底摧毁了特鲁克作为日本海军基地的功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沉船墓地”之一。战后,特鲁克环礁成为潜水爱好者的天堂,吸引了众多潜水员前来探索二战遗迹。此外,特鲁克的战败标志着日本在太平洋中部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据点,为盟军后续的岛屿跳跃战略铺平了道路。特鲁克的孤立使得日本在该地区的补给线被切断,严重影响了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能力 |
![]() |
龙卷作战 1944年春-计划5月攻击 (流产) |
2024年早春活动就是这场计划流产的作战,终极boss设定的是伊41。是这一年最简单的一次活动,那次活动是我至今最后一次拿全甲。其实boss应该是美军航母编队(或者说伊41的僚舰才是真boss),位置位于马绍尔群岛首都马朱罗(majuro)。这个行动是“ゆ计划”的一部分,是奇袭计划,日军幻想用形式两栖登陆艇特四式内火艇来奇袭,但是实验后发现该车噪音极大,传动漏油且越礁能力几乎无效,整体作战水平差,难以做到“奇袭”,潜艇参谋认为作战不可取,遂向本部请求取消,于5月20日批复“暂时延期”一直到终战也未实施,遂计划流产于此时 |
![]() |
1944.5-6 三次“浑作战” |
游戏中2014年的活动就是浑作战。背景:战局的恶化与“绝对国防圈”;时间:1944年春;局势:美军通过“跳岛战术”持续西进,已威胁到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其中,新几内亚岛北部的马诺夸里(Manokwari)、比亚克岛(Biak Island) 等地成为关键据点;战略重要性:比亚克岛上建有机场,其航空兵力的覆盖范围足以威胁日军在菲律宾乃至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大本营判断,一旦比亚克失守,“绝对国防圈”将出现致命缺口。因此,必须死守并增援比亚克岛。为解救比亚克岛守军,日本联合舰队制定了代号为“浑”的增援作战。
1944年5月28日,美军登陆比亚克岛。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与西南方面舰队司令高须四郎联名请求发动“逆登陆”,将美军赶下海。新任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为减轻帕劳、马里亚纳及菲律宾压力,同意配合,参谋高田利种迅速拟定“浑号作战”。东条英机求之不得,立即批准。 作战计划拟6月3日夜以三宝颜的陆军海上机动第二旅团5500人登陆比亚克岛北岸克利姆。总指挥为第十六驱逐队司令左近允尚正少将。运输队包括重巡“青叶”、轻巡“鬼怒”、驱逐舰“浦波”“时雨”“敷波”等;直接掩护为重巡“妙高”“羽黑”及“白露”等;间接掩护为战列舰“扶桑”与驱逐舰“风云”“朝云”。航空支援由第三航空战队负责。 5月31日,参战部队在达沃集结。由于西南方面航空兵力锐减,丰田调马里亚纳、帕劳等地兵力支援。小泽治三郎虽不愿分散主力,但仍派“妙高”“羽黑”“扶桑”出航。 6月2日起,运输队与掩护舰队先后离港,计划3日晚登陆。然途中即遭美军侦察机发现,随后侦察又报告比亚克岛西北海域有美军主力航母与战列舰活动,若继续前进势必全军覆没。6月3日夜,联合舰队下令中止行动,舰队转往索龙。 首次增援失败引发强烈不满。海军军令部与源田实等人直赴前线督战,阿南惟幾大将更愤怒指责海军不义:“这就像开水煮好,却怕烫不敢喝!”
背景与部署:起初,日本方面认为盟军于5月27日对比阿克岛的登陆是一次重要反攻,于是发起“浑号作战”,命令第一航空舰队出动约480架飞机,从帕劳至菲律宾一线展开攻击,同时派出第1机动部队的舰艇支援。 中止原因:随后又下达“阿号作战”准备命令,结果“浑号作战”被中止,部队返回原建制,且大量飞行员因患登革热无法继续作战
1944年6月7日,日军“敷波”“浦波”“时雨”等舰在索龙装载600名陆军,在“白露”“五月雨”“春雨”号护航下再次驶向比亚克岛,由左近允尚正少将指挥。8日中午舰队遭美军B-25与P-38空袭,“春雨”当场沉没,“白露”重伤,“敷波”“五月雨”受轻创。救起幸存者后,舰队继续前进,却在夜间遭克拉奇利少将率领的盟军重巡“澳大利亚”、轻巡“博伊西”“菲尼克斯”及14艘驱逐舰拦截。左近见己方6艘驱逐舰兵力悬殊,只得边战边退。追击战中“时雨”被命中5弹伤亡22人,“敷波”亦有损失,分队司令白浜政七阵亡。日舰凭高速机动摆脱追击,但“敷波”油尽漂泊,幸未被歼。第二次“浑号作战”再度失败。
联合舰队据情报推测,比亚克岛附近有美军战列舰、航母活动。小泽治三郎主张大规模出击,以比亚克为诱饵引美军主力决战。丰田副武同意,6月10日下令第三次“浑号作战”,由宇垣缠率“大和”“武藏”、轻巡“能代”及驱逐舰“冲波”“岛风”等,目标是歼灭美军并输送第二机动旅团登陆。12日宇垣舰队在巴漳泊地会合,拥有战列舰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8艘及其他舰艇11艘,声势浩大。 然而形势突变。6月11日起,美军第五十八特混舰队猛攻塞班、关岛、提尼安,并有战列舰、巡洋舰靠近滩头炮击,显现大规模登陆迹象。丰田与草鹿方才惊觉,美军主攻目标并非新几内亚或帕劳,而是马里亚纳。遂紧急下令中止“浑号作战”:小泽第一机动舰队东出迎敌,宇垣舰队亦转向与主力会合,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马里亚纳海战。比亚克增援就此彻底放弃。 陆军方面虽设法以机艇偷运兵力登陆,但仅成功送入221联队第二大队。此后比亚克守军孤立无援,最终陷入绝境。盟军则因尼米兹攻马里亚纳而大大减轻了麦克阿瑟方向的压力。 总结失败根本原因:制空权/制海权丧失:日军海军航空兵力量已在之前消耗战中大幅削弱,无法为水面舰艇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使其在美军的空中打击面前极为脆弱。战略犹豫与优先级误判:正当“第二次浑作战”进行时,美军发动了对塞班岛的进攻(马里亚纳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判断“阿号作战”(与美军舰队决战)的优先级远高于增援一个孤岛,因此果断叫停了行动。这暴露了日军在多条战线疲于奔命、首尾难顾的战略困境;情报与侦察劣势:日军行动从一开始就被美军发现,完全丧失了突然性。 |
![]() |
1944年 莱特湾大海战 |
游戏中的2017秋季活动和2018冬季活动就是以这场“莱特湾大海战”为原型的。日本军队准备以三路包抄美军舰队,分别是栗田健男中将带领的中间舰队、西村祥治中将和志摩清英中将带领的南方舰队、小泽治三郎中将带领的北方舰队。栗田舰队在10月24日得到了一些战果,然而武藏号沉没,栗田决定北上冒险,然而在25日遭遇塔菲三小队,怀疑美军主力到来,撤退。然而实际上塔菲三小队编制是三艘輕驅逐艦,四艘輔助驅逐艦,六艘護航空母,并且這些護航航空母艦的速度只有15節。西村舰队在24日晚到25日清晨与美军第七舰队主力遭遇并开始夜战,除时雨及潜艇伊26以外全员战沉;因为全程无线电静默所以志摩舰队晚到了,在凌晨2:45才进入了苏力高海峡,随后遭到了鱼雷艇和潜艇的袭扰,之后会和浓烟中那智与最上相撞。小泽舰队是诱饵舰队因为当时日本已经没有了熟练飞行员,因此航母用来诱导美方主力,最终完成了战略目标,瑞凤、瑞鹤、千岁、千代田等航空母舰战沉。
这场战役几乎将联合舰队编制完全毁灭,自此以后,日本基本没有大型舰队出击了。战舰们的沉没加上没有后续补充,直接造成了日本军队制海权的进入极端劣势状态;飞行员和飞机的缺失,以及新的航空器的未研发完成,直接导致了日本制空权基本丧失;在这之后,日本只能死守最后的岛链,几乎没有了扩张的能力,只能防守 |
![]() |
1944.10-12 “多”号作战 |
1944 年莱特岛(Ormoc 奥尔莫克)增援运输作战(晚期菲律宾战线)
背景与战略意图:1944 年 10 月起,盟军在菲律宾发动大规模登岛(莱特岛登陆)并由此削弱日本在菲律宾的控制。日军为支援驻守在莱特岛的部队、延缓盟军推进,发动了一系列从西部或其他基地向莱特岛西岸(Ormo c/奥尔莫克)进行海上增援与补给的运输行动,日方将这些增援/运输轮次总体称作 多号作戦(Ta-gō operations / Ormoc transport operations),按登陆/增援地点与时间分为第1次到第9次(甚至计划到第10次但被中止)。 作战形式与兵力:与早期的大型舰队决战不同,这些行动多以高速运输船、护航驱逐舰与少量掩护舰艇进行夜间/沿海航行,意在突破盟军海上封锁、将部队与物资送上莱特岛的奥尔莫克港。日军同时组织海空力量(如有可能)进行遮断与支援,但到 1944 年末日本的制海制空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运输舰队常遭盟军空中与海上截击。 经过(概要):10 月末—12 月上旬 1944: 日军分批次(第1次~第9次)尝试将增援送往 Ormoc(奥尔莫克),运输行动伴随短促、频繁的海战或空袭。盟军逐步掌握制空权与海上侦察优势,使得多次运输遭到切断或受创。第10次运输曾计划执行,但在 12 月 15 日盟军在民都洛(Mindoro)登陆并在岛上展开地面战后,日方被迫放弃继续大规模增援,多号作戦最终中止。 结果与历史后果:多号作戦的失败加速了日军在莱特岛地面部队的孤立与溃败,盟军凭借制空权和海上优势逐步清除莱特沿岸的日军抵抗力量,从而为解放菲律宾本岛及其海上通道奠定条件。就日本而言,多号作戦反映出战争后期在后勤与增援能力上的根本弱点。 |
![]() |
1945年 坊之岬海战 |
这是日本海军最后一场战役,是一场几乎十死无生的战役,原本是准备派出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出港和米战列舰集群进行决一死战,然而米方面因认为损伤会很高于是放弃战列舰决战而是派出大量航空母舰以空中攻击的方式攻击这日本最后的舰队。日期:1945年4月7日;地点:日本九州坊之岬附近东中国海,介于九州与琉球群岛之间;结果:美国第58特遣舰队压倒性胜利,日本特攻水面舰队几乎全灭。此战为日本海军“天一号作战”之一环,派遣旗舰战列舰大和及其护航舰艇组建“第一游击部队”,试图对冲绳登陆中的美军实施海上支援及自沉海上砦功能。然而遭美军第58特遣舰队(11艘航母、约386架舰载机 등)截击并发动空袭,2小时内击沉大和与多艘护卫舰,参战舰艇:
日本海军:战列舰 大和 (Yamato):旗舰,由中将伊藤整一指挥。排水量超7万吨,主炮口径46厘米,为有史以来最大战列舰。出发前增装防空装备,任务为“海上特攻”:驶近冲绳后自沉作为固定炮台。4月7日遭美舰载机分三波攻击,命中10枚鱼雷及7枚炸弹,舰体倾覆爆炸,舰沉时损失超过2500至3063名官兵,仅数百人生还 。轻巡洋舰 矢矧 (Yahagi):第二水雷战队挺进的轻巡旗舰,负责指挥通信。航行途中空袭中被鱼雷及炸弹破坏,最终沉没。船员逾400人罹难。驱逐舰 护航舰队(共8艘),磯風 (Isokaze):队员约20人罹难,舰在攻击中沉没;浜風 (Hamakaze):约100名舰员阵亡,舰被击沉;霞 (Kasumi):阵亡约17人,舰沉没 ;朝霜 (Asashimo):全员阵亡(约326人),舰沉;雪風 (Yukikaze):轻伤但坚持航返,舰后转交中华民国海军;涼月 (Suzutsuki):受损轻微,返航后修理;冬月 (Fuyuzuki):同样受损后返航修整,约12人阵亡;初霜 (Hatsushimo):状态良好,轻微损伤,几乎无人员伤亡(约57人阵亡),返航后继续服役至7月后觸雷沉没。 美国海军(兼 英军支援):第58任務特遣舰队 (TF‑58):由11艘航空母舰组成,搭载约386架舰载机;编队附有6艘战列舰及11艘巡洋舰、大约30舰驱逐舰作为护航,美军通过潜艇侦测并截获日舰动向,发动三波空袭,出动飞机近280–500架次,三小时内摧毁日本舰队主力。航空母舰舰载机:搭载SB2C地狱俯冲轰炸机、TBF复仇者鱼雷机、F6F地狱猫战斗机等。首波攻击于12:30展开,直接命中大和侧舷、舰桥及防空炮火点,次波继续打击护航舰队,后续保障低空压制,确保战果。战列舰与巡洋舰:6艘战列舰(如马萨诸塞号、密苏里号)及巡洋舰随航母防空支援,负责弹幕协护与反击敌机,同时搜救浮水生还者。 此役结束标志日本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终结,航母与驱逐舰主导未来太平洋海战。大和号作为“海上特攻”作战单位的最后战役,也象征着传统战列舰时代的谢幕。日本仅剩护航舰艇折损返航,继续修理;战后,雪风移交中华民国海军为“丹阳号”。此次行动展示美军制空及打击能力,日本海军再无大规模出击能力,影响战后舰队结构与战略。 |
中转站
模板:舰娘快速导航 模板:舰娘导航 模板:舰娘导航·改 模板:舰娘历史 模块:舰娘数据 |
分类:史实舰队模板 |
用户:Saber707 |
舰娘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