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可以在 贡献者社区 中了解更新进度或提出建议
九七式中战车(中三)
图鉴编号 | 497 | ||||
---|---|---|---|---|---|
![]() |
九七式中戦車(チハ) | ||||
九七式中战车(中三) | |||||
装备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废弃资源 | ![]() ![]() ![]() ![]() | ||||
开发 | 改修 | 升级 | 熟练 | ||
无 | 无 | 无 | 无 | ||
可装备舰种 | |||||
驱逐舰 (DD) | 轻巡洋舰 (CL) | 重雷装巡洋舰 (CLT) | 重巡洋舰 (CA) | ||
航空巡洋舰 (CAV) | 低速战舰 (BB) | 高速战舰 (BB) | 航空战舰 (BBV) | ||
轻空母 (CVL) | 正规空母 (CV) | 装甲空母 (CVB) | 水上飞机母舰 (AV) | ||
潜水艇 (SS) | 潜水空母 (SSV) | 扬陆舰 (LHA) | 工作舰 (AR) | ||
潜水母舰 (AS) | 练习巡洋舰 (CT) | 补给舰 (AO) | 海防舰 (DE) | ||
可装备舰娘 | |||||
初始装备于 | |||||
此装备不是任何舰娘的初始装备 | |||||
图鉴说明 | |||||
![]() |
[ 日文Wiki] | [ 英文Wiki] |
此装备无额外增益
游戏资料
获取途径
首次实装 | 2023年03月17日作为活动奖励实装 | ||||
---|---|---|---|---|---|
常规获取方式 | 百一号输送舰改初始装备 | ||||
单次获取方式 | 途径 | 数量 | 改修 | ||
2023年早春活动 | E6 | 甲 | 1 | ★+4 | |
乙 | ★+2 | ||||
丙 | 0 |
史实
关于“チハ”的命名和翻译:
1935年,日军对坦克进行了一次重新分类:10吨以下依旧叫轻战车;10-20吨改叫中战车;20吨以上才叫重战车。按此标准,改进后的八九式战车重量达到了11.8吨,更名为八九式中战车。同时研发代号也进行了调整:轻型坦克的代号由“轻战车”的“轻”(假名ケイ,罗马字Kei)的第一个假名“ケ”(Ke)加上原有的伊吕波顺代号;中型坦克由“中战车”的“中”(チュウ,罗马字Chuu)的第一个假名“チ”(Chi)加上原有的伊吕波顺代号。按照新的命名法,八九式中战车的代号应该是“チイ”(Chi-I,音“奇一”,意义相当于“中一”),九五式轻战车应该是“ケハ”(Ke-Ha,音“开哈”,相当于“轻三”)。不过由于イ号和ハ号的叫法已经深入人心,新命名法在这两款战车上并没有非常普及,很多人还是用原有的代号称呼这两型坦克。但是下一型中型坦克的研发代号就要严格按照新命名法来了,于是新一代战车的研发代号就是“チハ”(Chi-ha,音“奇哈”,即“中三”的意思)。
1937年,チハ战车顺利通过验收,列装部队,定型名为“九七式中战车”。
当时日本帝国陆军的主要坦克是1929年采用的89式坦克,但到1935年被认为已经过时,所以日本帝国陆军想要一型与他们的作战风格/体系相符合的新型坦克。89型的主要缺点是行驶速度低,无法跟上摩托化步兵的步伐。因此,新型中型坦克的开发应该以提高机动速度、低重量和低成本为目标。 根据这些规格开发了两种坦克,均由三菱公司生产。第一辆是Chi Ha,它由17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第二个是Chi Ni,它更轻、更便宜,由135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当时日本与中国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增加了帝国陆军的预算,因此他们决定在两种设计中选择更好的。最终选择了Chi Ha坦克定型,并为97式。从1938年开始生产,一直到1942年,总共生产了1162辆坦克。
97式坦克采用了铆钉建造。采用四人车组两人在车体另外两人在炮塔。炮塔装有与89式相同的57毫米低出速火炮。装甲在30年代并不算多糟糕,但在1941年以后,与谢尔曼,T-34,四号后期型等坦克相比装甲就显得十分脆弱。 与其他国家的坦克一样,97式坦克的底盘也有许多衍生车型,如Ho Ni突击炮系列。97式的设计也得到了多次改进,拥有更好的装甲和更好的火炮,从而生产出了97式改,二式炮战车,一式战车等。
这辆车配备了一门 97 式 5-7 坦克炮作为主炮。 这门火炮是安装在 89 式中型坦克上的 90 式 5-7 坦克炮的改进版本,火炮本身的性能相同,但功能和耐用性有所提高。还有一些描述称“由于弹丸装药的改进和后膛的修改,初始速度从 350 m/s 增加到 420 m/s”,但在临时建立阶段作为炮的性能与 90 式5-7 坦克炮相同。 射速是标准的每分钟 10 发,但经验丰富的坦克手发射了 15 发。 炮身重量为 107 公斤,炮架为 47 公斤。 90 式榴弹的弹药桶重量为 2.91 公斤,92 式穿甲弹为 3.13 公斤,1942 年中期后推出的新型 1 型穿甲弹重 3.25 公斤。 此外,战争后半期还生产了 3 型穿甲榴弹(弹头重量为 1.8 公斤,装甲穿透长度为 55 毫米)。 它以炮手肩架式进行瞄准,并在炮架上安装了肩部装置,俯角和仰角作,以及在地幔横移范围内的左右方向都是手动定向的。 转塔通过舵机旋转。 这种方法在日本从 90 式 5-7 坦克炮中采用,随后被用于各种坦克炮。
装甲穿透能力与 90 式 5-7 坦克炮大致相同,射程为 26 毫米(300 米)、23 毫米(500 米)和 20 毫米(1,000 米)。 它不是用于反坦克战斗,而仅用于摧毁软目标和碉堡炮台。 1942 年 4 月,在缅甸仰光,第 1 坦克团对一辆缴获的 M3 轻型坦克进行了火力测试,用穿甲弹在一百米距离发现它连侧翼都无法穿透,但是使用榴弹时因为M3 轻型坦克采用铆接和螺栓装甲在密集冲击下装甲板会碎裂,螺栓会爆裂所以榴弹特别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