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可以在 贡献者社区 中了解更新进度或提出建议
TBF
图鉴编号 | 256 | ||||
---|---|---|---|---|---|
![]() |
TBF | ||||
TBF | |||||
装备数据 | |||||
![]() |
2 | ![]() |
9 | ||
![]() |
![]() |
1 | |||
![]() |
6 | ![]() |
2 | ||
![]() |
![]() |
||||
![]() |
无 | ![]() |
|||
![]() |
6 | 废弃资源 | ![]() ![]() ![]() ![]() | ||
开发 | 改修 | 升级 | 熟练 | ||
无 | 无 | 无 | 可 | ||
可装备舰种 | |||||
驱逐舰 (DD) | 轻巡洋舰 (CL) | 重雷装巡洋舰 (CLT) | 重巡洋舰 (CA) | ||
航空巡洋舰 (CAV) | 低速战舰 (BB) | 高速战舰 (BB) | 航空战舰 (BBV) | ||
轻空母 (CVL) | 正规空母 (CV) | 装甲空母 (CVB) | 水上飞机母舰 (AV) | ||
潜水艇 (SS) | 潜水空母 (SSV) | 扬陆舰 (LHA) | 工作舰 (AR) | ||
潜水母舰 (AS) | 练习巡洋舰 (CT) | 补给舰 (AO) | 海防舰 (DE) | ||
可装备舰娘 | |||||
速吸改、大鹰改、大鹰 | |||||
初始装备于 | |||||
大黄蜂改、甘比尔湾改 | |||||
图鉴说明 | |||||
重い発動機と頑丈なボディを備えた、太平洋の戦い、その後半の大空を駆けた主力雷撃機「TBF」。
復讐者の名を持つこの新鋭艦上雷撃機は、F6Fシリーズの援護下で多くの日本主力艦艇群に痛撃を放つこととなります。 | |||||
配备了重量级发动机与高强度的机体,在太平洋战争的后半翱翔天空的主力雷击机“TBF”。
拥有复仇者的异名的新锐舰上雷击机,在F6F系列的援护下给予日本主力舰艇群强力的痛击。 | |||||
![]() |
日文Wiki | 英文Wiki |
此装备无额外增益
历史资料
简介
TBF复仇者式(英语:TBF Avenger;如果是通用汽车所代工版本则称为TBM Avenger)为格鲁门公司开发的舰载鱼雷轰炸机,主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运用。
开发故事
在1941年底美国正式对轴心国参战时,美国海军的鱼雷攻击机仍是以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1935年研制的TBD毁灭者式为主,其性能落后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早在1939年海军便向各航空公司征求新一代舰上轰炸机,在1940年4月海军向格鲁曼订购2架它们所设计的TBF,当时称为XTBF-1;原型机于1941年8月7日首飞,虽然其中1架原型机在测试时发生意外在纽约的布伦特伍德坠毁,但测试及量产仍紧锣密鼓的执行。复仇者式正式向外界公开是1941年12月7日下午,地点则是在格鲁曼未来将量产该机型的工厂;无巧不巧的当天美国受到日军攻击,因此刚展示的新机随即受严密保护,工厂也提高戒备以免遭到破坏。随后TBF宣称冠上复仇者的名讳做为对日作战的象征。不过实际上此名称早在1941年10月便决定,公开的时间点与名字纯属巧合。
比起TBD,TBF的性能有着明显大幅的提升,也是美国军队在二战中最重的单引擎飞机。
TBF配有输出功率达1700匹马力的活塞发动机提供充沛动力,在量产型上更换了F6F原型机运用的R-2600-20发动机,动力输出在二战鱼雷攻击机中堪称顶尖;新设计的流线型座舱配备防弹玻璃,机身的防弹装甲也前所未有的坚固。机翼设计延续同厂F4F战斗机以来经典的折叠式主翼,让她在航空母舰操作弹性上优于其他国家的攻击机;TBF的载弹量比起日本的九七舰攻还更强悍许多,受惠于内置弹舱降低空气阻力,TBF在兼顾了酬载量同时并没有牺牲太多的飞行性能;除了搭载一枚Mark 13航空鱼雷之外,内置弹舱可酬载一枚2000磅或四枚500磅炸弹,而襟翼配备减速板设计加上刹车减速板,更让TBF可以拥有和俯冲轰炸机一样的俯冲攻击能力,在战场上成为日本军舰的头号杀手。
除了一开始设计的对舰/对地攻击任务,美国海军与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合作,利用TBF机体容积酬载量充足之优势将她装上使用真空管零件操作的对海搜索雷达,用以进行反潜与预警任务。
1942年3月开始,因格鲁曼必须同时生产F4F野猫式与F6F地狱猫式战斗机,为了减低生产压力,便授权通用制造TBF,而通用生产的TBF则被称为TBM。
战斗历史
TBF在对日宣战后便紧锣密鼓的量产,在1942年6月完成首批100架TBF-1型交付海军,但运往珍珠港时却正好与3艘航舰错身而过,因此大部分TBF没在中途岛海战出战。只有6架编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第8鱼雷攻击机中队(VT-8),由于人员素质及与TBD混用的因素,这6架TBF首次参战便遭受毁灭性损失-其中5架遭到日军击坠,剩下1架则是炮手1人战死,剩下两人重伤的情况下归舰;不过鱼雷中队的损失让剩下的俯冲轰炸机取得攻击日军航舰的最佳机会。由于TBD在此战役的低落表现加速美军汰换进度,在中途岛战役过后,海军便全面将所有的航舰换装上TBF。
于同年8月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两艘美国航舰:萨拉托加号与企业号上共配备24架的TBF,该战役以损失7架TBF的代价击沉了日本的龙骧号航空母舰,紧接着11月份的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也重创比睿号战舰。
1943年,新型的TBF-3服役,换装威力更强的新型Mark 15航空鱼雷,也加大了炸弹挂载量与出力更强的发动机,同时也搭载了对水面及反潜雷达,开始支援大西洋战场的猎杀德国U型潜艇任务;而同时搭载对空及对海搜索雷达的机型也成为可于夜间或雨天出击的全天候攻击机。1944年6月于菲律宾海海战击沉了日本的航空母舰飞鹰号,随后于莱特湾海战及隔年的坊之岬海海战先后击沉了大型航空母舰瑞鹤,以及象征帝国海军联合舰队的大和与武藏两艘战舰,可谓战功彪炳。
规格
- 基本信息
- 飞行员:3
- 长度:40 ft 11.5 in(12.48 m)
- 翼展:54 ft 2 in [2](16.51 m)
- 高度:15 ft 5 in(4.70 m)
- 翼面积:490.02 ft²(45.52 m²)
- 空重:10,545 lb(4,783 kg)
- 载重:17,893 lb(8,115 kg)
- 发动机:1×Wright R-2600-20 星型发动机,每个1,900 hp(1,420 kW)
- 性能
- 最高速度:275 mph [3] (442 km/h)
- 航程:1,000 mi(1,610 km)
- 实用升限:30,100 ft(9,170 m)
- 爬升率:2,060 ft/min(10.5 m/s)
- 翼负荷:36.5 ft·lbf²(178 kg/m²)
- 推重比:0.11 hp/lb(0.17 kW/kg)
- 武器
- 机炮:
- 2挺口径7.62毫米的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机鼻1挺,只有早期型号配备;机腹1挺)
- 3挺口径12.7毫米的勃朗宁M2重机枪(机翼2挺,机背1挺)
- 火箭弹:
- 8枚以上的3.5英寸空射火箭、5英寸空射火箭,或高速空射火箭
- 炸弹:
- 超过2000磅(907 kg)酬载或4枚500磅炸弹、1枚2000磅炸弹、1枚Mk13型鱼雷
参见
|